[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2)03-0028-0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几乎是跳跃式地发生着沧桑巨变。经历着由传统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过程,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轨;由封闭格局向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转变;由惟我独尊到走向世界的视角转换。 与之相伴随,当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制度规范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着 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即由经济结构转型所影响与决定的文化观念的变迁。铺叙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观念由贬抑人的物质需要向尊重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儒家伦理原则崇尚“喻于义”的“君子”,轻视“喻于 利”的“小人”。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里,曾竭力排除人的实际物质需要,压抑 人的实际物质欲求,独尊道德、信仰、理想、未来等精神的东西。在精神和物质关系上 我们不否认物欲膨胀和利己主义泛滥会造成信仰危机和精神迷失,但过分强调精神追求 而贬抑正当的物质需求,实际是有悖于人性自然和市场经济原则的。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采取的一种较高级的经济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生产依赖其他一切人的生产,依赖于生产者互相进行其 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变为市场的交换价值和货币 形式,从而被社会所接受,即只有通过这种“物”的方式——生产和占有物质产品及其 交换价值,才能取得自己的社会权利和确证、实现自己的价值。质言之,市场经济最终 会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它使个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等,都必须通过劳动产品 的交换来实现和确证。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决定人必然追求物质利益。价值规律所客观 规定的优胜劣汰,激励创新原则,使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首先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 的最大化。正如恩格斯所着重指出的,人是现实的和历史的,一切现实的都首先是物质 的,而物质需要的满足,就叫功利主义或通常所说的利益。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 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惟有利益才能满足个性的一切器官的需要。 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物质需要或利益并不是最终导向绝对的自私自律和物欲膨胀。事 实上,每个市场主体在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会增进公共利益 ,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这是合乎规律的。我们的一切制度政策的制定,在尊重这一自 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为实现其利益而焕发其 进取精神,通过竞争机制保证每个劳动者个性和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制度才 是最好的制度。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驱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我正当 利益最大化成为每个人一切创造创新活动的原初动力和自我激励机制,我们理解并尊重 这一自然法则,在此前提下,完全应该乐观地预见一个个人、他人、集体和社会双赢互 利的客观结果。 二、精神文化观念由超功利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变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它必将横扫一切计划经济的残 余将一切生产活动都编织进市场原则体系。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金钱被上升为社会的至尊,货币成了万物的刽子手,一切物,无论是商品与否,都可 以转化为货币,一切都是可以买可以卖的,流通变成了社会的大蒸馏器,一切都抛到里 面去,为的是要当作货币结晶再流出来,连圣骨也不能抵抗这个炼金术,人间商业范围 以外的比较微妙的圣物,是更不能抵抗了,不仅商品间质的差别,会在货币上面消灭, 货币当作彻底的平均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1](P112)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 这样一个事实,市场交换最终会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自然尺度,精神产品也不例外。 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视市场行为为世俗的活动,而视精神文化生产为超世俗和超功 利的活动。二者之间是相排斥和对立存在的。但是随着与现代化、大众化(大众文化消 费)紧密相关的文化工业化现象的出现,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已经客观存在 ,并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作用与影响。尽管有人说“精神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是“文化最悲哀”的发展,但是,来自书斋的慨叹和谴责,根本无法更改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不能解决大众文化消费这一与大众物质消费同等重要的现实问题。诚然,文化工业产品最初是伴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在消费和娱乐的幌子下向我国文化领域渗透的,其中挟杂着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某些低劣的严重反文化内容一起走进国门,但如果我们只凭这一面就拒斥资本输出,是有失偏颇的,而应该同时看到资本输出的正面的历史合理性与时代进步性。不难看到,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平民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精神文化商品的渗透力会愈加强劲,对此过度悲观和竭力排斥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顺应市场潮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规划发展战略,占领市场,参与竞争,满足需求。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人们的理想失落感、 信仰缺失感和精神危机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造成了价值失落,当代中国 人正经历着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大裂变。重塑价值准则,解除心灵困惑的重要职责,必须 依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产来完成。顺应时代潮流,以突出民族性、现代性、多样性 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大众精神文化消费 要求,走市场化、大众化道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