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十年代以来,“酷文化”浮出水面,并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弄潮儿便是 我们的“新新人类”。他们喜欢说“够酷”的话,做“很酷”的事,唱“酷极了”的歌 ,穿“酷毙了”的衣服。如火如荼的酷文化,正记录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与青 春风采。那么,什么是酷文化呢?概括地说,酷文化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 文化,它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表现青年人群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生活品位及其消 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现象。 一、酷文化分析 文化分析的视角有许多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视角是:功能主义的、冲突论的和 文化生态学的。我们不妨借用这几种分析视角来探讨酷文化。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 功能,既包括正向的贡献,也包括反向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说,酷文化作为一种文化 现象,它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相对于青年个体和社会,酷文化 都表现出正功能和负功能。具体说来,对于青年个体来讲其正功能表现在:有助于自我 实现、人格发展;与他人相符,获得社会认同;满足求异需要,使生活快乐等。其负功 能表现在:经济上的浪费,自我迷失,个性丧失等。对于社会来说,其正功能表现在: 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活跃社会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可以促进文化进步、意识变 革,形成新的价值观;创造新生活,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等。其负功能则表现在:社会资 源浪费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崇尚、追求酷文化,在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 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对现实的不满的消解和排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酷 文化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从冲突论的视角看,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 ,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人们便可以 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并可以得出原因。酷文化的主体乃是中国八十 年代以后出生的新新人类,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长大,是与时 代共舞的一群。从年龄群体的意义上看,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他们的情绪象“六月的 天”,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性格喜显耀好胜,态度愿求新求异,“敢为天下先 ”;他们还具有介于非成人和成人与自然人、社会人之间的过渡人特征,他们在个体自 我与社会自我的角色间徘徊,表现出“理性自我中心性”(皮亚杰语)等。他们的自我认 知和评价、自我情感和意志、自我个性和性格等心理结构均已形成,只要有机会、有土 壤,他们就会努力争取通过与此相对应的、具体的现实可操作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实现和发展自我。新新人类对酷文化的追逐恰好满足了他们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张 扬个性的心理需要。同时,他们生活于“文明共享”的时代,充分体会和享受着这个时 代的种种好处;他们崇尚“简约主义”和“实用主义”,脑子里绝少条条框框和永世不 变的原则;他们以活学活用的方式消化爱情的古老内涵,充满着疏离性和不安全感等等 。酷文化作为新新人类这一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恰好 反映了这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就是把一种文化现象置于一定的环境中,从人、自然、社会 、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酷文化就是在中国整体的 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产生的,深受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心理 、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就酷文化的生产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由文化工 业(早在1944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家霍克海默(M.Horkheimer)和阿道尔诺(T.W.Ador no)就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意指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 娱乐工业体系)生产的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商业化普遍繁荣的今天, 酷文化无疑与商业利润紧密相连,而且具有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复制性”。 它是被商家复制在胶片、磁带、光盘等上面进行批量生产的商品。为了利益,商家极力 地推出许许多多有关酷的形象、酷的语言和各种酷的象征物,制造酷文化的流行风尚。 青年则通过认同、接受这些东西来表达其内心世界。再比如就酷文化产生的社会心理机 制而言,主要是通过模仿和“他人导向”而形成的。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Simmel.G)认为的,人们追求时尚是一种模仿他人的行为:一是要顺应社会,即所谓的“ 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即所谓“社会差别需要”。就是这么一种 状态,使流行得以成立和存在。可见人总是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参与流行的。里 斯曼(Riesman.D)也指出:一些人“特别注意来自他人的信号”,凭靠“他人导向”力 求与周围人的基准相符,从而求得情绪安定,弥补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对流 行时尚极为敏感,流行时尚一出现就迅速参加。另外,一定时代的社会结构状况也必然 作用于亚文化时尚的产生与发展。一般而言,一个静态社会,社会中的行为规范、风俗 习惯、社会制度越严厉、越稳固、越硬性规定,那么流行文化越难以产生。相反,一个 动态社会,经济上生产方式多样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政治上身份体系弱化、地位平 等、流动自由,交通、大众传播的频度和速度高等,流行文化越容易产生和蓬勃发展。 酷文化正是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一种把变化、发展、进步作为理念的开放性社 会的大背景下产生并流行起来的。 二、酷文化与价值观 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酷文化包含和体现着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并且是以青年价值观为 核心的。青年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青年群体所共同持有的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基 本看法,是他们在自身价值取向上的基本态度。具体说来,青年价值观是指青年人关于 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 或尺度。价值观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然与人的行为相联系,但究竟怎样联系的,不同 的社会学家做出了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论宣称价值观决定行为。比如塔尔科特·帕森斯 认为:“有理由可以使我们相信,从某些方面看,人类后天习得的个性因素中最稳定和 持久的即是主要的价值倾向模式。有理由相信这些模式在儿童时代就是定型的,而且到 了成年时代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即是说基本价值观在个人生活的早期就已被接受, 一旦价值观形成,它们就成为个人行为选择和态度形成的指南。这种理论还认为,行为 方式的变革是社会价值观的外在逻辑结果。另一种理论则更加关注行为在创造价值观方 面的重要作用。比如社会学家威廉·G·萨姆纳所认为的:社会习俗是在较长一段时间 内自然形成的,为了证明继续沿用这些习俗的合理性,或者说是为了掩盖这些习俗可能 是非理性的事实,人们就试图对它们进行抽象的解释。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一种事后的 解释,通过它们,社会已存在的习俗就变成了一种需要的产物。其实,这两种观点各有 所长,各有合理之处,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基本价值观,它们成为每一个既定社 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通过日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 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价值观取决于行为,行为又决定于价值观。也就是 说,价值观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青年价值观是通过青年人的具体行为方式表现出 来的,青年人的具体行为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