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1)06-0094-05 内蒙古地处祖国边疆,东西绵延几千里,历史上曾是北方游牧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不 少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崛起,登上历史的舞台。历史学家将北方诸民族归纳为肃慎 、东胡、匈奴、突厥、氐、羌、蒙古等几大族系。几千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在 广袤的大草原上,积淀了古老的游牧文化。在各民族兴衰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艺术也相 互碰撞。冲突与磨合使北方民族文化艺术形成了强悍粗犷与豪放浪漫的文化特色。北方 民族强盛时经常向南扩张,这又与中原汉族王朝发生磨擦。征服与被征服无疑都影响到 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艺术也相互渗透,交汇融合。 一、北方民族文化艺术交融的历史脉络 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伴随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存在。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中华各民族 文化都受历史发展轨迹的制约和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拉开民族文化交融的序幕。战争形式是强行的吞灭同化。被征 服者服从于征服者的意志,民族文化艺术也同样与强者的文化艺术交融。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中央集权制的实行使多民族统一的政 治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同书、同文、同轨以及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封建的中央集权制不仅统一了中国的版图,而且也促进了内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到了汉代,中原与北方民族匈奴频发战事。拉锯式的战争使移民现象频繁。胡人南进 时即把游牧文化带进中原,胡汉文化相互渗透。汉族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和亲策略,如昭 君出塞,又把中原汉族文化传播到北方。大量的随从人员和工匠艺人到了塞外,汉民族 文化艺术也从此在草原“落户”。 魏晋时期是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想派别极其活跃,最后形成南 北朝对峙的局面。南朝宋、齐、梁、陈的朝代更叠基本上是汉族政权的延续。而北朝的 五胡崛起各领风骚却是游牧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历史。 隋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得以沟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原本是为了享乐,调运南方的 物资。运河工程使人民遭受劳役之苦,但客观上却沟通了南北中国的交通和商贸往来。 文化艺术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也进一步融会发展。隋王朝曾有几位公主与突厥王和亲, 无疑也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繁荣。 若论各民族文化艺术最广泛的交汇融合,大唐帝国可谓一个典型王朝。其民族政治经 济文化的沟通更具有恢宏的气势。文成公主入藏,沟通了中原与吐蕃的关系。丝绸之路 的开通又与遥远的中亚文化交融。唐玄奘赴天竺国取经将印度佛教文化艺术输入中国。 鉴真和尚东渡又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在音乐歌舞方面,西凉音韵、龟兹舞乐一度成为 古都长安的时尚。 五代十国是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和衰落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政权更叠中也没有中断 。 宋辽金元,北方战事频发。游牧民族时而南进时而北退,胡汉文化的渗透势在必然。 蒙古民族崛起,建立元帝国。各民族文化又在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局面中交流发展。为了 巩固政权,元帝国的蒙古王公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紧密配合,不少王公上层主动接受汉 文化。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向农耕经济过渡。北方草原上出现半农半牧的民族杂居地区 。蒙汉文化在经济转型期从民族风俗、民俗节日、服饰及饮食文化方面,都有广泛的交 融。 明代汉族政权与北方民族仍有冲突,对待北方游牧民族采取排斥政策。明长城就是阻 挡匈奴入侵的防御设施。当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能骑善战,其威慑力直逼北京 城,对明朝威胁极大。然而,在明廷封其为顺义王后,他驻牧丰州滩,实行农耕养畜政 策,容纳大量山西汉人在草原上垦荒种地,并与明朝定期互市,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 交流。他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在美岱召建立宗教与城市合二而一的“城寺”。汉族工 匠艺人大量涌入,在塞外定居,不仅带来了酿造、铸铁、建筑技术,同时也将汉族文化 艺术带到草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土默特文化。 清帝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更是独树一帜。它是历史上惟一淡化长城的朝代。康熙主张 广布德威,以西北蒙古王公贵族为屏藩。他注重蒙、满、汉、回各族的和睦共处,亲自 视察和宴请赏赐蒙古王公,并身体力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科举取仕,以儒家思想治 理国家。康熙的民族政策取得了成效,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统治阶级上 层文化的沟通也大大促进了民间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共存。 二、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交融的轨迹 从文化角度审视,北方民族文化属红山文化系统,它与中原仰韶文化本是两条脉络。 它们在南北文化的交汇中相互吸收、交融发展着。 胡文化是纯粹的游牧文化,汉文化是渔猎农耕文化,是征服与被征服的社会实践促使 其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的。古代赵国地处北方,与北方游牧部落接壤因而常受其侵扰 。赵长城的修筑就是为了防范胡人的。可是长城最终不能阻隔胡人南扰。赵武灵王认为 ,游牧骑射是这个马背民族的威慑力所在,于是舍弃汉人的宽袍大袖,提出“胡服骑射 ”的练兵方法。这种吸纳是主动的自觉的民族文化融合。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是纯而又纯的。一个不会吸收或拒绝吸取兄弟 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注定是原始的、落后的。在北方中国历史上,鲜卑民族可以算作 一个勇于吸纳的民族。鲜卑民族,本是呼伦贝尔湖畔一个弱小的部落,在部落征战中逐 渐强大,继而南下占领了漠南漠北的匈奴故地,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在什翼犍时代实 行强迫同化政策,吞并了不少弱小民族。可是等到他的孙子拓跋圭执政后,因仰慕汉族 封建帝国的中央集权制,便主动吸取汉族典章制度。他首先打散部落联盟,实行定居式 的户籍编制。然后大量迁民,分田务农,并在今大同建立平城政权。定都平城之后,即 筑城而居。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强制游牧经济向农耕养畜转移,使得燕国民众、漠北胡 人、甘肃羌民等都被移居雁北地区从事农耕。这可以看做是鲜卑统治阶级向汉族王朝政 治经济文化的靠拢,同时也使各族文化艺术在都城地域形成交汇融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