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生的全球性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力图以价值理性来批判导源于现代化的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的疏离、意义的迷失等问题。在中国,保守主义通常是指对于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一百年来,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峙颉颃而此消彼长,构成了一幅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独特景观。但“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剥夺了保守主义话语的合法性,使得保守主义相对处于劣势。直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文化保守主义再次被激活,成为一些学者和刊物公开亮明的旗帜。 1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勃兴的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均不可能是突如其来的,自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亦不例外。 1.1 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当今世界是高度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无动于衷。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泛起,与中国所处的国际文化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全球一体化催生文化多元化。众所周知,随着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全世界都在对既往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对各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重新设计和选择。在某些西方思想家看来,苏联和东欧的巨变标志着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失败,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经济竞争和文化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走向前台。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文化界骤然掀起保守主义思潮,开始了对“激进主义”的清算,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并存。越是存在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就越深,就越需要强化民族文化意识,这种世界性思想潮流必然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作用。 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国经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存在着落差,等价交换背后却是不平等交易;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到信息便利的同时,因信息输出与输入的不对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后殖民时代的显著特征。 所谓后殖民主义,可以用一个简明的时间对应式加以说明: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霸权最早采取领土侵略和移民方式,此为殖民主义;二次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西方转用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相结合的方式,此时称为新殖民主义;但70年代以降,西方进入后工业时期,对非西方的控制主要手段是其文化优势,地缘政治学变成地缘文化学。此时的西方霸权称为后殖民主义。在这一阶段,广大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自然倾向于全力提倡发展本土文化来对抗后殖民主义。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进入90年代,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日益统一,但仍然存在着一股明显的强大逆流: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一种保存自己独特文化和语言的愿望,一种抵制外来影响的情绪。”[1] 第二,“文明冲突”论的刺激。美国资深政论家兼学者亨廷顿于1993年在《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根源主要地不在意识形态或经济,而在文化。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的分界线将是未来的战斗线。该文主观地认为已经出现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联合,对西方产生了威胁。为了遏止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挑战,亨廷顿一方面呼吁西方与亲西方的其他文化结成统一战线,以捍卫西方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在人权、贸易、武器扩散等关键领域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以确保在可能到来的冲突中,西方能赢得胜利。 不难看出,亨廷顿的上述言论只是变相的“西方中心论”,其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所谓“中国文化威胁”论,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造成世界特别是亚洲的不稳定,而且直接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受到来自政治、民族情绪上的抵触,从而重新检视中国独特的文化,珍惜自己的“国学”遗产,眼光向内,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文化价值资源,汲取其积极的、对中国现实和未来有帮助的方面,实现“中华文明”真正的复兴,成为一种新的思想发展态势。 第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西方7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批判“现代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业已出现的种种弊端表示不满,对科学、理性、自由、个性、民主、秩序等现代价值进行反省,对东方文化表示青睐和赞扬。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亦情有独钟,中国文化界,特别是文学艺术界把在西方一直被指责为“太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引作自己的理论根据。一时间,“人人都话语,个个谈解构,文本不离口,颠覆不离手”。正如有作者指出的:“后现代主义几乎是畅通无阻地进入我国文艺领域的。中国人接受后现代主义没有像现代主义那么不情愿。当代文学中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文化因子的作品一出现就比较成熟和老练。文化的落差为甚么没有造成交融的阻塞?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超越历史性的文化基因,能粗线条的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共时性相接。”[2] 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中华文化的复兴”有着直接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西方中心”论受到怀疑和诘难,开始走向衰落。而亚洲一些属于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奇迹却引起了世界特别是西方的广泛关注。儒家文化的价值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 1.2 国内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