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传统文化要现代化,这一观念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采用什么方法,对此问题则存在较大分歧。以往学界应用的 方法,较为重要的大概有三种,即具体分析法、抽象继承法和综合创新法。这三种方法无疑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 关于具体分析法。此法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命题和范畴做出具体的分析,以分辩 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批判、抛弃其糟粕,继承、宏扬其精华。因而此处所谓“ 具体”,首先是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性质,其次才是具体到有关的命题和概 念。一旦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性质,则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文化 赖以产生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而这种封建文化必然是为封建 社会的统治阶段服务的。由此,可以说,具体分析法亦即阶级分析法,它是以阶级的观点来 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持这一观点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是否定过多、肯定的少。当中 国传统文化遭到这样的过多否定的评价时,其可继承和宏扬的内容就大为减少,因而,具体 分析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总是持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 关于抽象继承法。此法反对以阶级性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普 适性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题和概念的字面含义去说明它们的现代价值,从而实现继承 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看出,此法由于其抽象的手法和继承的目的,因而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评价是肯定较多、否定的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出积极的热忱的态度 。但是,正是此法的抽象性,却也带来一些难以辩解的缺陷。首先,是其盲目性。此法不加 分析地过份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表现出一种盲目继承的倾向,似乎中国传统的观念 、命题和范畴,经过抽象的字面理解之后,都是可以继承的,而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其次 ,是其空洞性。不加分析地继承必然产生空洞的后果,单纯的字面解释并不能体现传统文化 现代化的深刻意蕴。最后,是其简单性。空洞性势必导致简单性,缺乏深刻的分析说明必然 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的命题简单化,而简单化是肤浅的表现,依此是无法实现中国传统文 化的现代化的。 关于综合创新法。此法主张兼综众善、融合异见,具体地说,就是抛弃传统的中西对立、 体用二无的思考方式,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开放和兼 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中创造出既有民族 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新文化。可以看出,此法比起上两法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 首先,此法的精髓在于综合,即不同文化的融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是这一综合或融合的组 成因素之一;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不加取舍地都可综合进去?若不可 ,则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就又走回前二法的老路。其次,此法曾提出一个取舍的标准,即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从某一家某一派出发,而是在传统中清理出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 这一传统与现行的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这样一来,此法就接近于具体分析法;而且,若 只顾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传统,就大大缩小了可资融合的视野。 如果综合一下以上三法共同的不足之处,则就是,它们缺乏一个评价和取舍中国传统文化 的确切的现代标准。具体分析法以阶级性为标准,因而显示出批判过多的倾向;抽象继承法 以字面含义附着现代精神为标准,因而显得空洞和抽象;综合创新法以唯物主义传统为标准 ,因而给人以视野过窄的印象。正是基于以上三法的不足,似应进一步寻求其他的新法,笔 者所提出的新法,即是赋新转换法。 二 何谓“赋新转换法”?就是以当代的时代精神为标准,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解释,使之 从整体上由不适应时代精神转换成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从而融入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去,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新世纪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问题。笔者以为,这一标准只能是 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而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就是举国上下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热潮。依此标准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看这一文化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 果不适应,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能够适应。 任何一种居世界主流地位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色同时也就成为衡量与其并存的 其他文化优劣的标准。按照未来学的划分,全部人类社会可分为前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和后现代化社会,由此,文化的优劣就有了前后更替的三个标准,即文明稳定标准、经济发 展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前现代化社会也就是农业社会,低生产力水平上的自给自足,自然 要求社会的文明和稳定。如果说中国的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的典范,那么在这种社会中产生 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社会文明稳定文化的典范;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 ,是农业社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现代化社会也就是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发展经 济的社会。如果说近代以后西方社会已为全世界树立起发展经济的工业社会样板,那么在这 种社会中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化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样板;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社会 的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后现代化社会也就是信息社会,在 某种程度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全世界的生产力都得 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人们所要求的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所 形成的文化就是人的发展的文化;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后现代化社 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 如此看来,现代化社会判断文化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依此标准来看 待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前现代化社会的农业文化,它呈现为一种维护 社会稳定和文明的伦理中心主义,因而与发展经济的现代化社会并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