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的形成乃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同 时也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P83)因而,武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武当山最终以其丰富的人 文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海内外产生深远与广泛的影响已为世人所共知,于1994年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省内外对武当文化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道家 道教、文学诸方面,有大量的成果,并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在1999年成为湖北省教育厅下达 湖北省高校优势与特色领域及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指南。但众多研究中,就文化本身的定义 及内涵、特征却少有涉猎。本文试图就这几点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武当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武当文化是反映武当山不同时代产生的具有典型武当山地域特征及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 象。它包括了武当山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道家道教、文学、建筑、地理、风俗、人 物、武术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类文化 传统的一种情感认同。 从大文化的范畴讲,武当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地域文化来讲,它的产生, 有它独特的一面,即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如武当文化产生于楚文化背景,而楚文化如老 庄道家哲学又代表着中国文化主流,谈道家哲学的渊源还得从鬻熊说起。老庄哲学自不待言 ,关于鬻熊,涂又光先生在引证了《汉书.艺文志》、《文心雕龙.诸子》等大量资料后得出 结 论认为:“《鬻子》是中国第一部子书,是中国哲学第一部著作,更是楚国哲学第一部著作 ,又是道家第一部著作,可谓四个第一。”[2](P50)鬻熊及后人,《史记·楚世家》云:“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 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荆蛮,封以子男之田, 姓芈氏,居丹阳。”[3]丹阳,《史记》注引《集解》《正义》皆以为乃今枝江之故称[4], 其实,最早当为武当山下丹水与淅水一带,丹水之阳。楚人迁都于后来的丹阳——枝城是以 后的事。商末周初,楚人在芈姓季连后人鬻熊的带领下,西迁到丹水与均水这一带,建立早 期楚 国都城——丹阳[5],使之成为楚国早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这在楚国的历史研究中是非常 重要,同样,对研究中国早期道家的产生也相当重要的。 从文学的角度看武当文化。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部分创作到唐、宋、元、 明、清的大量著作中,我们通过仔细探究都可以发现武当文学创作的轨迹,如《诗经》中关 于武当山地区即今十堰市古代征战及生活场景的诗歌,晋代有关笔记小说,唐代的笔记小说 与诗歌创作,宋元明清的诗赋、散文、小品、小说等创作。这些创作反映了武当山地区具体 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场景,是这个地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再深 一步挖掘下去,我们可以对有关作家作品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层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武当文化。武当文化的产生与楚人立国有很大的关系,而楚人立国时间的 上限还可以向上推到商甚至商以前。《诗经.商颂.殷武》有云:“维汝荆楚,居国南乡。” 即云楚人立国早期在南乡,或云在丹水、淅水一带亦属南乡[6](P19),那么,当时的楚人在 鬻 熊的率领下,归附于周文王,并得到周文王的重视,这在楚国史上是一件大事。至于随着时 代的变迁,至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武当山一带成为“武当县”,汉因之。南北朝、隋 唐以后,或州或郡。都是中国历史的产物。特别是元明武当道教的兴盛,及在政治、经济、 文化包括在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 从建筑上看武当文化。从简单的石门、石室到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 变过程。早期虽然谈不上严格意义上建筑,或依山而居,或傍岩石而修,或结草为庵,然这 些早期的隐士或修炼者的“建筑”及活动,为武当山打下了文化根基,作了很好的铺垫。到 唐代,姚简建“五龙祠”,后有“太乙”、“延昌”等庙宇,还有其它佛教建筑,如庵、兰 若寺等。宋代建“真武祠”、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创建“紫霄宫”。元代建九宫八 观,九宫为:五龙宫、紫霄宫、真庆宫、王母宫、太和宫、紫虚宫、紫极宫、延长宫、天宫 ;八观为:佑圣观、元和观、云霞观、威烈观、回龙观、仁威观、太玄观、三清观。还有其 它规模的庙、庵、殿、院,六七十余处。至于明代,帝王为统治需要大建武当山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耗倾国之财,费十四年之时,驱三十万工匠之役,享皇室家庙之威。这一时期是 武当山建筑的顶峰,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建筑艺术之高超、规制之严谨、布局之精妙,是中 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当然,武当文化的内涵其它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地 理、风俗、武术等方面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武当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