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历史遗产、观念意识、精神灵魂 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源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评价。评价、认识传统文化,先要对它进行 分析。 文化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层次。首先表现为各种形式,如以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政 治、经济、教育、历史、民俗等范畴划分的形式,或者以建筑、器物、文献典籍等有形质地 划分的形式。在各种形式之中,文化的内容表现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以各种形式呈现的 具体内容,比如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是呈现为历代文学形式的具体内容,记载 在各个朝代的文献典籍这种物质形式之中。第二层次为包含、体现在历代具体文化内容中的 历代观念意识和历史文化,即具体文化内容之中表现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价值取向、审 美意识、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理论和技艺水平。历代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不断进行历史的淘汰 、沉淀、积累的;其中的观念意识,是不断更替、变化、发展的。第三层,最核心的一层, 是贯穿于历代具体文化内容之中、高于历代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人文精神特点。如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和平中庸、自强不息、仁义恭俭让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以 入世、实用、实践为主导的生活态度。在这之上,还应该有一层,即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中 华民族是一种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影响着民族文化的精神。 第一个层次的文化是一种历史遗产,一种财富。对这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是文化积累的多 少以及文化内容本身延续、发展与否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观念意识上,是人类对自身、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其意义是人文精神方面的 。从最终的意义上,可以说,主张和表现人的平等、社会的和平、理性的觉醒,是进步的; 反 之是不进步的。理论和科学技艺水平,则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也属发展与否的问题。 梁启超在谈“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这一题目时说:“我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 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也著著 向上进行。二、世界上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 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他关于历史进化的意见中体现出的两个标准,有助于说 明上面两个文化层次分析和评价标准。 第三个层次,是民族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特点。在这个层次上,东西方文化总的 来说应是互补的,不是先进和落后的差异。与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特点相比,西方文化自古 代以来基本贯穿着的是勇敢、斗争、竞争、自由精神和英雄主义等人文精神及浪漫、关注社 会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汲取。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和、以和 为贵等,也值得其他民族吸收。西方文化精神特点之上,呈现出以理性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层面上,东西方也是各有长短。 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要学习、继承、扬弃、发展。对第一层的东西即历史遗产 ,要学习研究;对第二层的东西即历代的观念意识,特别是一直延续、影响到现在的东西, 要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继承发展进步的,摒弃落后的;对第三层东西即民族的人文精神特 点,要珍惜自重。 然而,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在列强欺侮之下,发 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加之在西方五光十色的物质文明眩目光彩面前,中国人更加自愧弗 如。在这种心理下,导出西方文化一概先进而传统文化一概落后的结论。这透露出一种不健 全的思想方法:即思想天平上以科学技术代替全部民族文化,以为科学技术的先进就是整个 文化的先进,甚至以为物质生产技术重于人文精神修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即面对西方的 坚船利炮,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数理科学与人文科学,物质财富与民族文化,相互之间地 位的认识天平发生了倾斜。这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它同时也有对保守、自大的矫枉 过正,因此不应该永远持续下下去。 这就有一个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地位的视角问题。 比较不同民族文化的角度:人文的、历史的、哲学的 季羡林等先生说:“只有放眼宇宙,我们才能真正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我们才 能真正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东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才能在错综 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准确地给西方文化以应有的地位,准确地给东方文化以应有的 地位,准确地确定我们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准确地预见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放眼 宇宙就是历史地、全面地看。具体地说,我们认为,确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地位, 应持人文的、历史的、哲学的眼光。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不等于整个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正因如此,1988年才有75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一个宣言,指出世界要求得和平,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 寻找智慧。科学作为文化的种属部分,其指归应该服从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应是人文精神 的正确体现。但往往有以科学的先进为整个文化的先进的观念。近现代西方挟其现代科学技 术之威,其文学、艺术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观念,也被视为主流文化而大量输出 。中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力图把西方的所有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的 理论、观念当作圣经一样学习,全盘接收,甚或以之排挤、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先进的文 化当然应该学习,但西方的文化不是整个都先进。数理科学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普遍现象 和规律认识的深化,先进和落后是可比的。人文的智慧与此不同,它反映的是人类对宇 宙、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是人类的自我认识,这种理解是理想主义的,无法简单用一 种标准、特别是用一种功利的标准衡量。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东西有很强的历史和社会、 地域、民族的因素,其先进和落后,有的可能是不可比或难以比较的。如西方交响乐与东方 音乐,西方的话剧与中国的京剧、越剧,油画与中国画,西方的诗歌如十四行诗与中国的律 诗,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关汉卿的元曲,乃至如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发源于印度的佛 教……很难说孰优孰劣,谁进步谁落后。至于西方重理论系统的构建,重理性思维,重方法 论,因而也产生了不少理论,而我们的古人相对重实践应用和经验、感悟;西方擅长分析, 中国擅长整体综合……应认为是各有长短,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只要是从人文而不是仅从数 理科学甚至是功利主义的角度,不应该得出一边倒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