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中部的横店集团是以电子、医药、化工、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的特大型乡镇企业集 团。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介入了以影视文化旅游为主要内 容的文化产业。这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表面看,这只是“工 业 企业能不能搞文化产业”的问题,其实,它涉及到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思想观念问题和 理论问题。本文拟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横店发 展文化产业为实例,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在某种语境条件下 ,文化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 、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当文化与产业相联系时,文化更多的是指以一定物质为载体 的精神产品。当然,关于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是共同肯定的,即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即人化。 所谓产业,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某个专门领域,以提供消费和服务为基础,通过生 产、交换、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盈利的连续过程。其中,生产和提供商品(或服务)即商品化, 是产业的本质内涵,营利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不提供商品(服务),或虽提供产品 或服务而非营利性的,那就不能成其为产业。 这样看来,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层次上来定义,都不可能全部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产 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商品(或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服务)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当然,随着 人类文明的进步,任何商品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和文化特色,并且随着经 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社会消费对商品中的文化含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是文化力量对市场 经济作用的表现,并不说明文化都可以成为产业。 一般来说,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体现国家文化形象以 及旨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文化领域,都具有公众性、公益性和导向性 ,它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化本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如 国家的义务教育,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大学、出版社,国家的新闻社、图书馆、博物馆、 美 术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以及代表国家形象和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等等。这些都是国家为 全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代表国家文化导向和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必须由政府投入或由 政府根据相关的文化政策予以扶持并由国家控制。这类文化产品属于无偿供给型或称为事业 型,它的运作主体是政府,所以不能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化、产业化行为。 能进入文化产业的是那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 ,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如图书、报刊、音像、电影、戏剧、 艺 术演出以及旅游和歌舞厅、游乐园、音乐茶座等等休闲娱乐活动。这类文化商品,从生产 者和运作者来看,营利是其主要目的;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都是以一定价格为条件,以货币 支 出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它是一种等价交换,是与市场经济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来运作。与供给型文化产品的运作 主体不同,它的运作主体是投资家、企业家。 显然,文化与文化产业是有区别的,文化产业从属于文化发展的大范畴,但不等于文化都 可以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来发展。毫无疑问,我们要强化政府职能,大力发展非经营性的无 偿供给型的公共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导向作用;同时, 我们也要加快那些可以进入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经营性、 有偿供给型文化商品,以满足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消费需求。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的目标体制以后,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已迅速转向 产业化、市场化,而精神产品、即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却要困难得多。究其原因,除 了文化的特殊性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之外,还有其深刻的思想观念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一直把文化作为一条“战线”、一块“阵地”。这与长期的战争 文化有关。在武装斗争年代,一切工作的中心目标,都是救亡、打倒反动派、夺取政权。文 化有着改造国民、唤起民众的重要作用,“枪杆子”(武装斗争)不能没有“笔杆子”(文化 斗争)的辅助配合。因此,文化毫无疑问是军事战线之外的一条重要战线。革命的文化在抗 日救亡、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来,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应当是中 心目标,尽管肃清反革命、巩固新生政权是十分重要的,但它也应当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服务的。但是,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和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化理解,阶级斗争仍然被当作高于 一切的中心主题,其他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随着武装斗争的 结束,战争状态的终止,军事战线的主导地位被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所取代。于是,文 化战线成了主“战线”、主“阵地”。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发展到极点。从上到下人们 的思想观念、理论都沿袭了战争年代的思想理念,并且将其极端化。于是,“文化革命”成 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种情形下,包括影视、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成为政治和权 力斗争的工具;艺术的扼杀、个性的泯灭、“真、善、美”的扭曲、文化的堕落乃至整个人 文精神的失落,乃是不可避免的过程,遑论文化产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