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5-0030-04 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分析 1.文化产品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精神需要而形成的文化产品的 需要量,外界的文化产品通过视听、感触传导到人体和大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种满 足表现在人们的精神享受,知识信息需求,认识能力提高,思维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力再 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文化需求主要体现为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对一定物质或服务 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文化消费有时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个体消费行为,有时表现为 社团、企业、国家或政府的群体消费行为。根据恩格尔法则,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水平时, 文化需求才开始上升,有时甚至超过物质追求,成为需求的主要目标。 文化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价格、收入水平、公众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设 施的建设、人们的闲暇时间等。 2.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对商品支付能力的大小,而人们的需求又具有明显的 层次性。从需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需求首先表现为满足生存对必需品的需要,在此基础 上,逐层递进,形成对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商品的需求。当然,这种需求发展的 层次性要受到收入水平的约束,在人们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只能满足生存需要,无法形 成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因此,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人们产生对文化需求的经济动因。 3.公众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有着密切、递进的关系,文化产品本身 的性质决定了它主要属于满足人们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层次。通常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 追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欲望也就越强烈,因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对这 类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人力资本,如消费能力需要专有知识的积累 来达到,而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则需要文化教育的普及才能实现。 4.文化基础设施是影响文化需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 进文化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文化需求的实现 和需要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5.闲暇时间的多少是人们文化消费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所拥有的闲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 文化需要数量。一般而论,随着人们的闲暇增多,对文化需求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另外, 在节假日和闲暇相对集中的期间,也往往会形成对文化需求的高峰。在农村,由于农作物生 产的季节性,人们闲暇量的变化对文化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 文化产品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全部文化产品的数量。其生产 范围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①纯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生产,如文化、艺术、音乐、戏剧产品的 创造,都是通过他人的创造性思维劳动生产出来的,再给人以知识、精神和信息满足。②精 神产品的相关载体。如图书馆、博物馆、舞台、报纸、书刊、乐器、电台、影视及网络等物 质产品,承载起创造性精神产品再传导给用户,转为消费。③物质生产的文化附加。其有两 层含义:一是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二是物质生产过程越来越多的渗透着文化 的成分,其产品在给人以物质享受的同时,又给人以精神享受。比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 茶 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和美的内涵。 文化行业可分为两种:公益型和经营型。对于那些纯公益型的文化行业,诸如体育馆、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少数的特殊艺术院团等,必须通过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赞助等 方式予以保护。对于那些经营型的文化行业,诸如体育、娱乐、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 品、新闻出版业等,则应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因为一国一地区文化行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取决于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化水平。 文化市场建设与政府干预 所谓文化市场就是进行文化商品交换的场所和机制。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认为,完善的 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在既定的经济资源 拥有量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全体经济行为人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帕累托最优是与完全竞争的 市 场均衡状态相一致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从本质上否定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而强调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力量,使各类经济活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达到均衡。文化艺 术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市场中形成的文化艺术产品价格是调节文化产品供求的 最好信号,供求通过价格波动而达到均衡,同其他产品一样,是文化艺术活动中资源配置的 表现。 文化产业化,旨在保持文化功能特征的前提下,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资产 为纽带,使文化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领域,成为市场中的商品,文化企 业按产业机制运作,以实现文化商品价值增值最大化,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结合 。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形成文化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生产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 展主要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