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的定义与范畴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园地里,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而引人注目的姐妹花,她们两者结合产生的题画诗,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一支奇葩。题画诗以“有声画”与“无声诗”①相结合,从而与书、画、印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卓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故题画诗是值得研究的文化遗产。本文拟谈一下题画诗的定义与范畴,作为引玉之砖。 什么叫题画诗?我们认为所谓题画诗者,是诗人或画家根据绘画的内容而起兴创作的诗歌。简而言之,即根据绘画所题的诗。从形式上来分,一般为两大类: 一是就广义而言,这类题画诗,即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属于赞画诗。这类诗作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而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内容颇为繁富。一般来说,此类诗作多由诗人所作。中国古今诗人的著作中,几乎都有此类作品,故这类题画诗比较丰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部诗集中有22首,其中不少是题画诗的名篇,如《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此诗就是赞颂唐代山水画家王宰的绘画艺术的。首先赞画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正如清人方薰《山静居论画》所云:“杜少陵谓: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者,非用笔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②接着赞王宰所画的山水之壮美,多方取譬,可叹观止!最后抒写爱不释手之情,以衬托绘画艺术美的魅力。杜甫此诗通篇以极其浪漫的手法,高度赞美王宰山水画之神妙,是典型的赞画诗,得到好评。明人王奭嗣《杜臆》评曰:“笔端之画,妙已入神矣!”③方薰又云:“读老杜入峡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④ 一是就狭义而言,所谓题画诗,一般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而抒发画中之意境所赋的诗,要求把所赋之诗直接写在画面上,诗与画相融合,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构成整体美。也就是说,诗歌发挥其语言艺术的功能,描绘出绘画的主旨,即“有声画”;而绘画发挥其线条艺术的特性,表现出诗歌的韵味,即“无声诗”,使诗与画通过书法相得益彰,加强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题画诗。这类题画诗,既是题在画面之上,自然要受画面地位的限制,一般短则采用一首四句的五言或七言绝句,长则不过是一首八句的五言或七言律诗,多是画家自己所作,亲笔所题。如北宋末年皇帝画家宋徽宗赵佶在《芙蓉锦鸡图》上所题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此图是一幅工笔的花鸟画,注重法度,有院画形似的特点。画面上,立在芙蓉枝头的锦鸡,头顶至尾端,几占画面三分之二强,毛色鲜艳,十分夺目,有五代后蜀画家黄筌一派的遗法,表现出“黄家富贵”的特征,含有宫廷的审美情趣。锦鸡回首注视着翩飞的双蝶,神气十足,跃跃欲试,表现傲然独立的神态,显然是主题之所在。画面题诗,起着点明主题的作用:第一句写时在清秋,第二句写锦鸡形态的特征。两句意谓,在风劲霜盛的秋天里,羽毛华美的锦鸡昂首而立。第三句是言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韩诗外传》第二十三章)此乃赞锦鸡的品德。第四句的“凫鹥”是指水鸟,泛指普通的禽鸟。两句意谓,从锦鸡的德性来看,更胜过一般的鸟。按照儒家的观点,雉(即锦鸡)是“圣王”出世的象征。晋傅玄《雉赋》云:“感天和而贻瑞。”(《艺文类聚·鸟部》)也就是说,锦鸡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祯祥”之兆。 作者赵佶借诗与画美化自己是“圣王”在世,锦鸡降瑞,完全是欺骗人民,掩盖北宋末年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但从绘画艺术发展史来看,赵佶作品对后世还有一定的影响,不应以其思想内容,而一笔抹杀其艺术的价值。 题画诗大致分以上两大类,从发展来看,广义的赞画诗产生在前,狭义的画面题诗形成在后,两类题画诗相互发展,反映着绘画艺术的面貌。至于题画诗起于何时的问题,清人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有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⑤这只能说明杜甫的题画诗成就之高、影响之大,而“此体”在唐时非但在老杜以前就有,而且在“唐以前”也已见了。究竟广义的题画诗起于何时,可另做专论;但狭义的题画诗,就目前现存的画迹来看,却始于宋代赵佶,他首先把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为中国绘画艺术创造了独特的民族形式,影响深远,这是值得重视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狭义的画面题诗虽然一般是由画家自题,但广义的赞画诗有时也题于画面,最早的画迹仍见于赵佶的作品,即他的《听琴图》,当时的书法家蔡京在画面上题了一首诗: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絃一弄中。 落款曰:“臣京谨题。”⑥画面上高松绿竹之下一人正坐抚琴,弹奏的似“风入松”琴曲,旁侧二人坐着静听,屏息凝神,形成清寂的气氛,极为传神。蔡京此诗,抓住画面形态,描绘人物的神情,揭示听琴题旨,以表歌颂皇帝绘画神妙之意,颇为称旨。有的画家作品,非但自己题诗,还有他人的题跋。如明代画家王绂的《凤城饯咏图》,是作者送别友人时的赠品,客人晓发于凤城(即京城),朋友饯别于江亭,画面上除作者题绝句一首外,还有胡俨、李至刚、王景等12人的题诗、题句,可以说画明意尽。⑦这在绘画中,可谓多题款的典型,后人称之为“落花款”,好像落花遍地似的,这在明清画面上屡见不鲜。有的名画,画面上被后人一再题句,是画家始料所不及的。这虽增加了绘画的鉴赏价值,有时却难免破坏画面艺术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