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日,中亚国家“一体化”进程又上了一个台阶,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组成的中亚经济共同体,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这种变化不仅是名称的改变,也是合作内容的改变,即由以往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和人文领域的合作。《哈萨克斯坦真理报》认为这是“地区一体化的新模式”。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称:“我们决定赋予我们的组织以新的特点和质量,使其能适应时代的更高要求。”(注:哈《全景报》2002年3月1日) 一、“一体化”形式不断改变 中亚国家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加上国土搭界、山水相连,人们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早在苏联后期、各国独立之前,它们就开始加强联系。1990年,苏联的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聚会,签署了《经济、科技与文化合作协议》。这次聚会开创了五国合作的先河。因为此前在苏联是不允许共和国之间,尤其是不允许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共和国之间签订这种协议的。1991年,五国又签订了《关于组建中亚国家和哈萨克斯坦跨国协商委员会的协议》。五国独立前,其领导人不止一次聚会,商讨如何应对苏联国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商讨如何对俄罗斯等国决定建立独联体作出反应,从而达成了五国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的共识。 1991年底中亚五国独立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的经济联系中断而带来的困难和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各国经济都陷入危机。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传统关系和各国的长处,来解决粮食和能源供应、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摆到中亚五国的面前。1993年,中亚五国领导人在塔什干聚会,研究如何利用各国的优势,发展合作,共渡难关。会上,五国一致同意建立多部门跨国委员会,并决定将粮食和石油委员会设在阿拉木图,将棉花委员会设在塔什干,将天然气委员会设在阿什哈巴德,将电力委员会设在比什凯克,将水资源委员会设在杜尚别。各国还同意建立拯救咸海国际基金会。应该说,中亚五国的合作从形式上讲已在朝“一体化”的目标努力。然而,刚刚独立的各国为千头万绪的国内问题所困扰,塔吉克斯坦又发生内战,结果,各委员会皆无具体行动,形同虚设,合作停留在文件上。只有拯救咸海国际基金会开过几次会,但会议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各国的经济现实,使中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亚地区必须实行经济一体化,否则会被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淘汰出局。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1月,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率先宣布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在商品、劳务、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可以自由流动,同时还要协调信贷、核算、税收、价格、关税和外汇等方面政策。同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也加入进来,与哈、乌两国一道签署了《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1998年3月26日,内战结束不久的塔吉克斯坦也正式加入该条约。不久,中亚统一经济空间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并组建了国家元首委员会、总理委员会、外长委员会以及常设机构——执行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中亚合作与发展银行。从机构设置上看,中亚经济共同体已逐步完善起来。 中亚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引起独联体内外许多国家的兴趣。1996年8月23日,俄罗斯成为中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观察员,1999年6月24日,格鲁吉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也成为观察员。2001年印度提出申请,欲作观察员。 像独联体一样,中亚经济共同体也制订了形形色色的纲要和签署了各种协议。例如,1995年制订了经济一体化纲要,1997年制订了居民迁移合作纲要和签署了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法律、经济和组织条件的协议,此外,在经济技术合作、反垄断、合理利用水资源、规范统计资料、交换地震和地质情报、禁毒等方面也签订了一系列加强合作的文件。 2002年2月28日,中亚经济共同体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家协调员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执行机制。每个国家拥有一名协调员,协调员具有广泛的权力,他直属国家元首,依托外交部工作。 中亚国家只有土库曼斯坦没有参加中亚经济共同体和后来的中亚合作组织。该国主张发展双边合作,但也不排除参加与本国有关的多边磋商。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亚国家的一体化在形式上不断完善,经历了从统一经济空间、中亚经济共同体到中亚合作组织的变化过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中亚国家“一体化”的实际进程却举步维艰。 二、具体行动与“一体化”进程相悖 2002年2月8日《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就中亚国家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和建立统一经济空间问题写道,“中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就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多年。然而,除了宣言,事情没有任何进展”。它形象地描述了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长期以来,中亚国家在治理国内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上各行其道。以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例,两国在经济管理体制、信贷、核算、税收、价格、关税和外汇等方面政策有很大的不同。哈萨克斯坦基本上采用了“休克疗法”,而乌兹别克斯坦则采用渐进式改革。哈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乌则采用汇率双轨制。哈是中亚国家传统粮食供应国,而乌则从维护国家安全考虑,大力削减棉田,发展粮食生产。加之中亚各国产业结构基本相似,互补性不强,因此,经济“一体化”实行起来很难。 除具体经济问题外,还有一系列非经济因素在影响一体化进程。中亚各国之间在领土、水资源利用、移民、生态保护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矛盾。 中亚国家领土争端由来已久,哈乌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哈、乌边界1,150公里,已明确划分的,为1,096公里,仍有约4%的领土共39处存在争议。2000年初,乌单方面在南哈萨克斯坦州萨勒阿什县境内有争议地块划界,引起哈方严重不满,两国关系曾一度出现紧张。2002年以来,哈、乌对一个名叫“巴盖斯”乡的地块的所有权争议又趋白热化。该乡目前归乌管辖,但哈认为,这是哈萨克斯坦的领土。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人宣布成立“巴盖斯哈萨克共和国”,此举遭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局的反对。哈方公开表态,巴盖斯是南哈萨克斯坦州的领土。这个争议至今没有解决。除巴盖斯外,在南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还存在两块争议地区,即科克捷列克和阿尔纳萨依,特别是阿尔纳萨依有一处向哈供水的水利枢纽。争议最大的还有土尔克斯坦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