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冷战结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曾经历了一场关于外援的大辩论。这场辩论围绕 着外援的目的,外援的效用,受援国对于外援的使用,以及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关系 展开。与这场辩论相对应,世界外援的数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到了世纪之交 ,两场战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外援的关注。一场战争发生在欧洲:1998年末,科索沃 战争还未打响,欧洲的战略家们就在酝酿着一个庞大的援助计划。1999年6月,这个被 称为《东南欧稳定公约》的援助计划正式启动,它提出的口号是“促进和平、民主、对 人权的尊重以及经济繁荣”,目前它正在巴尔干的西欧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 外一场战争最近发生在中亚:阿富汗战场上硝烟未散,世界上的主要援助国就聚会东京 ,讨论如何通过经济援助,稳定并重建被战火摧毁的阿富汗。阿富汗战争和反恐行动引 起了人们关于世界发展不平衡、国际秩序不合理的深刻反思。今年3月,联合国发展酬 资大会达成了“蒙特雷共识”。欧洲和美国在会上纷纷承诺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大幅度增 加外援的数额。于是,对外援助又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从《马歇尔计划》开始,对外援助政策就在国际和地区性冲突的善后中发挥着巨大的 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涉及了不为新闻媒体所关注的广阔领域,深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内 部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层面。在一些专门从事外援工作的机构中,常常可以听到 这样的评论:发展援助并不总是成功的,但是所有成功的发展中都有援助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之一,根据经合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 初期以来,累计接受官方发展援助已达600亿美元左右。根据2002年1月的最新统计,19 99年中国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外援资金达22.5亿美元,是当年世界第二大受援国(注: 根据2001年经合组织网上数据:http://wwwl.oecd.org/dac/htm.)。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利用外援资金,投资中国急需的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后来又投资于市场建设、健 康和教育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外来的发展援助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援助国,中国提倡平等互利、尊重主权、讲求实效等原则( 注: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即平等互利、尊重主权(不附加任 何条件)、以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提供、帮助受援国走自力更生道路、力求投资少收效 快、提供自己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培训受援国人员掌握中国技术、中国在受 援国专家不享受任何特权等。到了80年代,中国进一步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 式多样、共同发展”等原则主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世界经济百科》),19 87年,第876页。)。无论是作为发展中的受援大国,还是作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紧 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都需要比较完整而透彻地了解国际外援 提供者们的理论、机构、政策和方法,为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和外交政策提供有益的参 考。 二 国外研究外援的现状 关于对外援助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在国外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外主要从“国家利益”理论、“超国家”理论,以及不可能 被上述理论涵概的、解释国家内部因素外化现象的理论,对外援展开研究。 (一)国家利益理论 国家利益理论是发达国家提供外援的最为常见的政治理论依据。其中尤以现实主义的 理论最具代表性。这种理论的预设前提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主权国家之间的永恒争斗 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家摩根索看来,国家安全的前提是 提高国力,而国力的主要成分是军事力量,其它因素如经济力量、地理和政治的属性( 如国家资源、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政治领导和意识形态)都可以加强或削弱军事力量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决定一个民族生存的政策。政策制订者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保护或者 促进民族安全和主权,抵御国际环境中的敌对势力,对外援助政策就是这样一种工具。 因而,摩根索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主要目标都是促 进和保护国家利益(注: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A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2.(June 1962),pp.301—309.)。他举出6种对 外援助形式:人道主义援助、生存援助、军事援助、名望援助、贿赂、经济发展援助。 他认为,人道主义援助和生存援助看上去是非政治性的,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保持 国际力量对比的现状。军事援助的目的是军事战略,名望援助不包含发展的意义,经济 发展援助本身已经变成了和平时期转移资金和服务的意识形态。所以,在对外援助的旌 幡下并没有更高的道德原则。 华尔兹进一步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主要的世界大国是竞争的对手,它们谋求建立 霸权,建立安全体系,对外援助政策就是霸权工具。军事援助直接服务于加强两极世界 的安全体系,而经济援助则是给这个安全体系争取盟友和朋友,与行贿没有差异,也是 为了增强援助国的国力,特别是遏止共产主义,建立“合适的世界秩序”的工具(注:K 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Random House,1979,P.2 00.)。 瑞德尔认为,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遗产对外援政策产生了影响。因此,欧洲援助国的 行为也可以用国家利益理论来解释。在后殖民时代,外援用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新关 系延续了前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各种老关系(注:Roger C.Riddell,Foreign Aid Rec onsidere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P.131 & P.133.) 。这种观点得到了来自第三世界的理论的补充,多斯桑托斯认为,对外援助投资于发展 中国家的原料生产,而不投资可能和援助国形成竞争关系的产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完全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而不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从而使受援国丧失了解决 危机的内部机制,使它们在经济上长期依赖于援助国的援助(注:[巴西]特奥托尼奥· 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更有大量的研 究证明,援助还用于在援助国培训受援国的军官和官员,从而在政治上培养受援国对于 援助国的亲和力,维系从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特殊政治关系(注:Simon Payaslian,US Foreign Economic and Military Ai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New York,1996.)。甚之,军事援助还是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就业的重要措施(注:Paul Bar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Monthly Review Press,New York,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