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非洲国家迫于西方的压力,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经济纳入全球贸易、 金融和生产体系,搭上全球化的快车,但遗憾的是,近十年的努力并未给非洲带来多少 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反而使它们尝尽了全球化的苦果。 从全球化中获利最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出口贸易为中心的非洲是唯一吃亏的大陆 非洲经济以出口贸易为中心,大多数国家的出口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但因 主要只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的少数几种农矿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而且这些产品 的价格完全操纵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某些利益集团手中,使非洲的对外贸易具有很大的脆 弱性,极易受到外部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农矿等初级产品的价格长期疲 软,价格年均下跌3%,而工业制成品则价格上涨,致使非洲贸易条件恶化。据联合国估 计,仅1990年至1993年整个非洲因贸易条件恶化,经济损失就达56亿美元。从1998年开 始,受亚洲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又受重创。去年 的9·11事件重创了美国经济,延缓了世界经济复兴的步伐,也使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更 加低靡。据世界银行预测,2002年世界农产品价格将下降3%,金属产品价格将下降5%, 这预示着非洲贸易条件改善的前景不容乐观。 此外,由于美国和欧盟每年为农业提供大量补贴(仅美国就高达3500亿美元),欧盟还 对农产品进口课以高关税,非洲在开放自己市场的同时,并未换来西方市场对非洲的对 等开放,反而深受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之苦。据1997年美国财政部估计,全世界的关税 保护主义使非洲每年的贸易损失达110亿美元。和飞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相比,非洲的参 与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虽然世贸组织的成立将极大地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但 获利最多的不外乎是西方发达国家,其次是经济增长较快的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 非洲是唯一吃亏的大陆,预计每年将减少26亿美元的贸易收入。 资金流入不足,所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全球的1.3%;外债负担日益沉重,已高达3 500亿美元,国民收入仅够偿还外债 冷战结束10年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 非洲并未从这种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中获得什么实际利益,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 流向西方”。在数以千、万亿计的国际投资中,发达国家仍是资金的主要吸收者,流向 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则主要被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投资环境良好的少数国 家和地区所吸收(占70%以上),低收入国家获得的外资极其微小。近年来,非洲国家吸 引到的外国直接投资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却微乎其微。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7年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4 亿美元,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总额的3%,而其中90%以上又流入南非、尼日利 亚、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安哥拉等少数国家。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约为64 40亿美元,非洲只获得83亿美元,仅占总量的1.3%。 近年来,西方国家还普遍减少了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 助不仅从未达到过联合国规定的占他们国民生产总值0.7%的目标,而且近几年已持续降 至平均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5%。据悉,自1992年以来,西方7国集团提供给非洲的 发展援助已减少了20%。为筹募发展资金,非洲国家不得不大举外债。目前,非洲外债 高达3500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据统计,1999年非洲人均年收入只 有221美元,而其中的203美元却要用于偿还外债。 非洲位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最低层,经济依附性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加深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生产的国际分工体系已形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顶端是信息产 业,由美国垄断;第二层是金融产业,由英国垄断;第三层是资本产品的生产,主要由 德国垄断,全世界50%的生产工具、机械装备都是德国生产的;第四层是高技术含量的 最终消费品生产,以日本为典型;第五层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 品生产国。绝大多数以生产和出口农矿初级原料为主的非洲国家则处于金字塔的最低层 ,属于向拥有高技术产品的“核心国”输送原料的“边缘国”。这种垂直分工体系不仅 短期内难以打破,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非洲石油、采矿业等能源领域的集中投资而得以 强化。美孚、壳牌、谢夫隆等国际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的分支机构几乎遍及尼日利亚、安 哥拉、刚果、加蓬等非洲富产石油的国家和地区。 配合跨国公司掠夺非洲资源的步伐,西方大国和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也不断向非洲施压 ,要求其开放市场和实施产业私有化。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私有化即意味着非洲民 族工业的再次“西方化”。跨国公司通过出资购买或控股这些关乎非洲国家经济命脉的 企业,从某种意义上等于控制了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主权,强化了不平等的经济依附。 全球化还造成了非洲的人才外流和传统价值观的迷失 以促进和实现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为宗旨的全球化在人力资源 的全球流动方面再次反映出对非洲等弱小国家掠夺的一面。一方面是国家发展急需的各 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全球化(据世界银行统计,仅在欧洲的科研机构、学校、公司任 职的非洲各种专业人员就有7万多人),另一方面则是大批难民、饥民和普通劳动者的本 地化、非全球化(偷渡、人蛇往往成为这些人渴盼实现“全球化”的工具)。为弥补人才 流失所造成的专业和技术真空,非洲国家反过来又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专业人员,使原 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在非洲大陆工作的外籍专业 人员约10万人,每年费用高达80亿美元。这种人力资源的一进一出,带给非洲的是人才 、资金的双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