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泛伊斯兰主义最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亚,其创始人是哲马路丁·阿富汗尼(1839—1897),此人出生于伊朗,曾任阿富汗大臣。他终身致力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活动。他主张将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联合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统一实体,以求得伊斯兰世界的生存和振兴,并与西方文明特别是基督教文明相抗衡(注: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5—476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这股思潮波及到中亚。它的积极传播者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阿布杜勒·哈米德二世(1842—1918,1876—1909年在位)。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虽然仍然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由于其外部欧洲列强对其虎视眈眈,内部的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问题日益尖锐,此时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为了加强封建王权,以抵制民族主义和欧洲列强的瓜分,哈米德二世抓住了泛伊斯兰主义这个救命稻草,积极鼓吹建立一个由奥斯曼帝国统一领导的、由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而成的大帝国。在帝国的强大宣传鼓动下,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在世界许多地方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找到了孽生的温床,从此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由于苏联党和国家加强了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严格控制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教公开的宗教活动显著减少,清真寺的数量也急剧下降(注:见《苏联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亚地区的泛伊斯兰主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偃旗息鼓,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公开活动。 1991年苏联解体后,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地区再度抬头,甚至一度发展成燎原之势,势头迅猛。这些活动大都旨在以伊斯兰原初教旨变革社会现实,反对政治世俗化、西方化,企图全面推行伊斯兰化。这种思潮极力推崇《古兰经》的作用和地位,强烈反对现代的法制和国家政治制度,主张以伊斯兰原初教旨为依据并按伊斯兰教法来制定政策、法律和社会规范。其最终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由此可见,中亚泛伊斯兰主义的实质是将政治伊斯兰化、伊斯兰政治化。 冷战结束、中亚国家独立至今,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0年至1992年中期。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各国的独立,伊斯兰教迅速在中亚复兴,伴随而至的就是泛伊斯兰主义的活动越来越猖獗。泛伊斯兰主义的兴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在中亚出现了带有浓厚的泛伊斯兰主义和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政党。1990年,在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市成立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党——全苏伊斯兰复兴党(注:安维华、吴强、刘庚芩著《中亚穆斯林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50页。)。它在中亚五国都建立了基层组织,其中尤以塔吉克斯坦的伊斯兰复兴党实力最为雄厚。其宗旨就是要推翻现存制度,确立伊斯兰的统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1992年,该党迫使塔当局与其组建了“民族和解”的联合政府,并一度接管国家政权。这是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中亚其他国家也都建立了类似的伊斯兰政党组织,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乌兹别克斯坦的“统一”人民运动、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运动”和哈萨克斯坦的“九月党”等。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中期到1994年末,是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由于泛伊斯兰主义势力的崛起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特别是其恐怖和暴力行径不仅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谴责和抗议,同时也引起了中亚各国领导人的极度不安和高度的警惕。为此,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泛伊斯兰主义的运动,如坚决依据宪法,禁止建立任何性质的宗教政党;对已经建立的伊斯兰政党,或宣布其为非法,予以取缔,或禁止其活动,不准许其登记造册,并且将国家的宗教活动严格地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1992年,乌兹别克斯坦采取强硬和怀柔的两手政策,使其境内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如“正义运动”和伊斯兰复兴运动大大丧失了原有的权威地位。塔吉克斯坦也在俄、乌的协助下,一举击败了反对派的武装力量,重新夺回了国家政权。1994年,塔举行总统大选,泛伊斯兰主义的激进势力被完全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至此,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的活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一时之间陷入了低谷。 第三阶段从1995年初至今,是泛伊斯兰主义重新崛起和恢复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泛伊斯兰主义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宗教组织活动越来越活跃,影响不断增加,其暴力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恐怖活动日益增多,斗争矛头直指现政权。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立“大哈里发国家”。1995年,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在境内外势力的支持下,招兵买马,再度反扑,控制了塔领土的50%以上的地盘,形成与政府对峙的局面,并最终迫使政府与其谈判。1997年正式签署了民族和解协议,伊斯兰复兴党得以重返塔政治舞台,并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亚地区以“瓦哈比派”为代表的极端宗教势力发展特别迅猛,人数急剧上升,影响也日益增强,其权威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的地方政府。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些狂热的“瓦哈比派”极端分子甚至秘密组建了一个典型的“宗教狂”机构——“伊斯兰卫队”,1992年,瓦哈比教派及其“伊斯兰卫队”受到政府军的严厉镇压,然而,其残余分子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在1997年底不到十天的时间里,瓦哈比派的“宗教狂”们就在纳曼干州先后制造了三起恐怖凶杀事件,包括杀死一名警察少校,向政府进行公开的挑衅(注:[俄]《独立报》,1998年5月28日。)。1999年2月,伊斯兰恐怖分子又在乌首都进行了针对总统的一系列爆炸活动。2000年8月,以阿富汗北部为基地的恐怖分子在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极端宗教势力的资助下,先后武装侵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公然与政府军交火(注:符春华:《当前国际恐怖活动新动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种种迹象表明,中亚的泛伊斯兰主义又卷土重来,正日益构成对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