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巴以冲突急剧升温,双方内部强硬势力均有不同程度抬头,温和派影响下降,相互间的报复与反报复行动此起彼伏,形成恶性暴力循环,国际社会诸多调停努力均告失败,中东和平进程全面停滞,并因此恶化了地区局势。展望新的一年,中东和平进程彻底夭折的可能性不大,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巴以短期内仍难走出冲突阴影,复归和谈轨道将是各方努力争取的目标。 形势急转直下 在过去的一年中,巴以关系主要受到两个事件即以色列右翼领导人、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出任以色列总理和“9·11事件”的重要影响,巴以冲突也以此为标志划分为三个阶段。 去年年初到3月份沙龙上台前,是巴以冲突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始于2000年9月的巴以大规模冲突还在继续,但双方尚较克制,且仍在与美国一道为挽救和平进程作不懈努力,特别是行将离任的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美国总统克林顿仍在作最后一搏。遗憾的是,双方立场相距甚远,终未取得任何突破。在2月举行的以色列大选中,以色列人出于对安全的极度渴望,选择了强硬派人物,结果沙龙以62.6%的选票战胜了工党候选人巴拉克,成为以立国以来得票率最高的总理。(注:Pat Lancaster:“A Widening Conflict”,The Middle East,May 2001,No 312.) 从3月沙龙接任到“9·11事件”爆发,是巴以冲突的第二阶段。沙龙上台后,开始推行“积极防卫”和“定点清除”政策(Targeted Assassination Policy),对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人的行动采取了严厉报复措施。以军一方面频繁对巴自治区包括巴军事目标和安全部队进行轰炸;另一方面,加紧追踪、暗杀巴激进分子。沙龙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巴激进势力,他们不断制造恐怖事件,而这反过来又促使以方的军事报复逐步升级,巴以冲突因此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以巴局势几近“崩溃边缘”。(注:“Mideast:Back From the Brink”,Newsweek,2001.6.15.)其间,国际社会有关各方的调停努力从未间断,美国也先后推出旨在敦促巴以双方停火的“米切尔报告”(注:该报告要求:巴以双方须确定一定时间的停火期,以便采取措施重建信任;巴方百分之百地努力制止恐怖活动,惩办恐怖事件制造者;以方必须冻结所有犹太人定居点扩建活动,解除对巴的封锁;巴以恢复安全协调等。)和“特尼特计划”(注:其主要内容是:巴立即对恐怖活动采取严厉措施,停止反以煽动宣传;以停止对巴权力机构、警察等目标的军事打击;在48小时内开始逐步撤出以军从2000年9月28日以来占领的巴领土;在一周内确定以方解除对巴封锁的期限;把从当日开始的6周确定为巴以双方停火的“冷却期”,之后双方再根据“米切尔报告”恢复和谈。),国务卿鲍威尔还亲赴中东进行斡旋,但都收效甚微,未能遏制巴以局势不断恶化的势头。 “9·11事件”后,巴以冲突进入第三阶段。事件发生后,巴以局势一度有所缓和。美国为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建立基础广泛的国际反恐联盟,加大了对巴以问题的介入力度,特别是对以色列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从而促成以外长佩雷斯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于9月下旬实现会晤,并达成协议,同意全面恢复双方安全合作,切实履行“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计划”所规定的条款。10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公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称只要以色列的生存权利得到尊重,美国的中东和平计划中就始终包含着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构想。(注:“Bush Embraces Idea of Palestinian State”,Oct.3,2001,www.chicagotribune.com.)迫于美国的压力,沙龙对此也给以附和。然而好景不长,10月17日以旅游部长泽维被暗杀事件,打破了巴以间的短暂缓和气氛,随着以军展开新一轮报复行动,巴以冲突再度升级。12月初,为报复日前以色列杀死哈马斯军事领导人哈努德,哈马斯等激进组织连续在以境内制造数起爆炸事件,造成200多人伤亡,成为“以色列的‘9·11事件’”。(注:Reuven Koret:“Israel's 9/11”,2001.12.2,www.israelinsider.com.)随即,以军对巴实施大规模军事报复,宣布巴民族权力机构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指责阿拉法特“纵容和支持”恐怖主义,并轰炸阿拉法特官邸、摧毁其专机及加沙机场,同时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拉马拉。12月中旬,以内阁又作出一项惊人决定,宣布“断绝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的一切联系”,并称将对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更大范围的打击。巴以局势因此出现失控的危险,和平进程重启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纵观一年来的形势发展,巴以冲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自2000年9月至今,巴以冲突已持续16个月,为十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冲突,而且迄今尚未见到有望停止的迹象。二是冲突规模大,烈度强,且具有严重不对称性。此次巴以冲突是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以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它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冲突已导致双方1100多人死亡(其中巴方900多人,以方200余人),数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注:“2001年国际十大新闻”,《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而且相比之下,巴方损失远远大于以方。从武器使用上看,以方不仅使用了大炮和坦克,而且还动用了F—16战斗机、阿帕奇武装攻击机以及导弹等,而巴方只有少许轻武器。三是冲突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巴以冲突正在由当初以与“起义”的巴勒斯坦人以及哈马斯等激进组织之间的对峙,向以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直接对抗的方向演变。在过去的一年中,以色列已将其军事报复目标从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等巴激进势力,扩展到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自治当局,以军方一些强硬人士甚至还扬言要“干掉”阿拉法特。(注:Grald M.Steinberg:“Arafat's Final Opportunity”,Media Monitors Network,Dec.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