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是人类社会走出冷战阴影、进入全球化新阶段的十年。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各国普遍认同市场经济观念,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技术进步的推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都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间政治经济关系带来了全新的环境,但是旧有的矛盾和问题仍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本文将简要回顾经济冷战和西方相互依存关系发展的历程,就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最后简要论述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地区主义的关系,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几点完善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机制的建议。 经济冷战:两个平行市场与分裂的世界经济 二战之后,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立延续四十余年,构成国际关系中的特殊现象——冷战。 冷战以意识形态、政治、军事对抗为主线,同时辅以经济争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推行对苏“遏制”战略,这是美国的国家大战略。“遏制”战略在经济上的体现包括,美国试图维持对几个主要经济、技术中心的控制权(日本和西欧),同时防止苏联东欧国家获得西方先进技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此相对应,前苏联选择了加强自己控制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联合,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建立“两个平行市场”,使这些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控制性影响。欧共体和经互会是经济冷战在组织方面的产物,而美国主导的、旨在限制苏东国家、中国获取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则成为经济冷战的象征。在冷战的40年间,世界经济被人为地分成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被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中断。 经济冷战的其它表现还包括: 美国扶持日、欧经济的重建与发展,并容忍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致力推动西方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 争夺对中间地带(第三世界)的控制和影响,经济援助成为外交竞争的重要手段; 西方鼓励东方阵营中寻求政治独立和经济自由化的倾向,比如鼓励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进行突破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改革,鼓励其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 东西方之间进行长期的情报战,包括经济技术情报战。 60年代中后期以后,东西方经济之间的隔绝状态被逐步打破,经济贸易往来增多,成为冷战结束的先声。经济冷战被逐渐突破,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的变化: 第一,美国面临越南战争的失败,推行对苏“缓和”政策。美国在鼓励与苏东国家改善政治、安全关系的同时,扩大了东西方贸易,苏美小麦贸易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美日欧之间经济竞争和摩擦加深。美、日、欧均属巴黎统筹委员会成员,但它们在禁运和限制出口的具体内容上有分歧。出于对传统市场和地理因素的考虑,西欧和日本主张扩大对苏东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欧日经济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它们对美国的竞争。因此,美国工商界和劳工界要求政府改变政策,扩大对苏贸易。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要求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冲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拿起“石油武器”,提高油价,西方谋求苏东国家自然资源的愿望加强,西方国家间的分歧也加大。80年代初美欧在苏联天然气管道项目上的争执是其后果之一。 第四,中国因素的变化。中国从苏联阵营中独立出来,美国出于平衡苏联的需要,与中国建立了准结盟的关系。美国鼓励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并采取经济改革措施。获取中国的石油也是美国与中国建交初期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五,苏联经济出现停滞和衰退的迹象,促使苏联领导人考虑发展东西方贸易关系。主要是中央计划经济下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extensive growth)走到了尽头,国内出现消费品短缺、农业供给不足、技术发展停滞等较为严重的问题。 80年代初由于冷战形势再度恶化,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冷战有所加强。但是,推动东西方走向缓和,打破经济冷战的动力依然存在。 相互依存的发展 西方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与经济冷战并存。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强安全的考虑,是西方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政治前提。 西方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并不自冷战时代始。相互依存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产生,是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结果。冷战时期,西方经济相互依存是二战前相互依存发展趋势的恢复和继续。按照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自由贸易和投资带来相互利益的交叉,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将带来国际和平。但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简单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是实现和平的一个条件,远远不是充分条件。国际经济关系需要有效的国际机制来调节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要建立这样一个国际机制需要领导国家,冷战时期,美国有能力也有政治意愿担当国际机制的领导角色。战后美国领导西方的历史为“霸权稳定”理论提供了证明。 美国的领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建立了二战后主要的经济贸易体系,包括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体系(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与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是关贸总协定)。这一体制安排减少了国际交易的风险,为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创造了宏观条件;第二,通过提供巨额经济援助,帮助欧日经济重建;第三,容忍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和安全安排上“搭便车”。当然,美国为维持战后西方秩序付出的代价也得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回报,比如西方国家在冷战中坚决站在美国一边,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弥补越南战争和“伟大社会”计划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等。随着欧日经济的恢复增长,美欧日三边经济关系变得更加平衡。从70年代起,西方国际经济体制由美国主导型逐步向集体协调型机制过渡,但美国的领导作用仍然是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