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参议员Hagel、Helms、Craig和Roberts,阐述了布什政府 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观点。布什在信中说,“我反对《京都议定书》 ,因为它把世界上80%的人口,包括人口大户,如中国和印度,排除在减排义务之外,这将 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参院95∶0的投票结果表明大家一致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不 公正的,也不是一个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手段。”3月28日,布什进一步通过 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表示,美政府已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因为该议定 书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该消息立即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世界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声讨这 一决定,英国媒体《独立报》更“授予”布什“污染总统”之“桂冠”。联合国、各国政府 、环保组织等等纷纷对这一事态表示严重关切,谴责和抗议美国政府的这一倒行逆施,并希 望美国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重,重新考虑这一立场,但美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改变退出之 立场。 布什为何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美国政府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呢?下面,本文将从《 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布什本人及政府的原因、美国国会的意见和美方对《京都议定书》的 攻击和各方的反驳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布什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原因。 《京都议定书》的背景 科学家们早已就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多项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排放量大量增加,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的一个重要 原因;如果人类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环境灾难。专家 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发达国 家 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发达国家人口虽然仅占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却 占到全球的66%,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到1/4。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全球高度,并 根据大会的建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 卢召开,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行动计划,即“里约地球会议”。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 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并签署《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该公约在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历经15个月马拉松谈判后,才于“里约会议”开始之前不久达 成。人们原先期望能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在2000年时把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在1990 年的水平上,结果公约却只说这是要达到的一个“指导原则”,约束力大大降低。这主要屈 服于美国压力的结果。 为了明确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之义务,该公约缔约方第一次大会于1995年4月在德国柏 林举行。但在会议上,各方为了本国利益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岛国坚决要求发达国家 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再降20%。而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则担心控制排放 会耗资巨大、影响本国经济竞争力,连保持在1990年水平上的承诺也不愿作。最后会议决定 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授权”其继续就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进行谈判,草拟有约束 力的议定书,这就是所谓的“柏林授权”。会议还决定强化工业化国家的义务,并不给发展 中国家增添新的责任。 1996年的日内瓦会议也没有什么进展,只是肯定了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组发表的气候变 化评估,确认人类活动确实促进了全球变暖。 1997年12月,公约缔约方又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召开会议,讨论的焦 点是工业化国家2010年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多少。欧盟提出愿意减少15% ,日本愿意减少5%,排放量占全世界1/4的美国却从一开始就坚持“减少百分之零”,态度 异常顽固而强硬,而且还要求发展中国家将来也承担减排义务,公然违背“柏林授权”的宗 旨。会议一度陷入僵局。经东道主日本多方周旋及其它国家施压与让步并用,最后会议达成 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 年之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国家减排指标为8%,美 国为7%,日本减少6%。《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动以减少对气候变化 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所达成的重要 成果。 该议定书自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并自议定书签 署截止日之次日起开放供加入。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该议定书。1998 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了该议定书。截至2001年3月,共有84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 1998至2000年,缔约方大会分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讨论《京都议定书 》的实施问题,希望该议定书能于2002年如期实施。但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到减排日程及方式 等细节时,由于欧盟、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各执己见,无法达成共识,几次会议均不欢而散。 布什本人及政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