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性质。被空间和 时间分割开来的不同地域正在建立一种新的、不为传统的政治版图和国家主权概念所限制 的 虚拟关系。然而,我们对所出现的这些新型的跨国交流的意义却不甚了了。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帝国主义?:新电子前沿中的国际关系》(Cyberimperialism?:global relations in th e new electronic frontier一书于2001年由美国普雷格出版社(Praeger Publisher) 出版。这本长达251页的论文集由美国赖德大学信息系教授博萨·埃博(Bosah Ebo)主编。埃 博教授指出,目前因特网尚未成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世界人口的 80%缺乏最基本的通信设施,例如电话线。全世界与因特网相连的电脑有一半在美国,而非 洲只有不到10个国家可以直接连接因特网。人们认识到,在电话线的密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着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有关帝国主义的传统概念中固有的特点正在出现。在 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网络帝国主义”的设想,认为我们正在目睹着另一种受西方跨 国媒体驱动的技术,并且这种技术正在控制和压制弱势国家本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然而埃 博教授认为,恰恰是网络技术作为最经济的通信手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潜在的、参与世界 经济的最佳途径。 该论文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因特网将为国家本体带来什么样的新概念?网络技术是否通过 给予人们广泛参与地区和全球活动的机会而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是否所有的国家都会积极 参 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性的网络合作能否带来更好的管理和资源共享方式?因特网能否缩 小技术有产者和技术无产者之间的距离?全书分为4个部分,共收录了15篇论文。第一部分的 主题是“网络帝国主义的理论问题”,论文包括“网络帝国主义的三个方面”、“从帝国主 义到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理论框架”、“因特网和合法性问题”和“网络殖民主义:在高速 路上的加速还是老套路的阻碍?”。第二部分主题为“电子全球村中的政治”,论文有“帝 国再次回击:因特网中的文化政治”、“建立新关系:中、东欧的因特网”和“人民的电子 民主和政府系统的建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第三部分的主题是“网络空间中的全球经济 问题”,论文包括“因特网时代小国的前景”、“反霸权媒体:网络空间能否抵制公司 殖民化(Corporate Colonization)?”、“南半球的信息革命、跨国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和 “东南亚国家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第四部分为“网络空间中的民族认同和平民运动”, 论文包括“文化认同和网络帝国主义:通过电脑媒介探索种族、国家和公民身份”、“平民 和网络公民:授权非政府组织”、“非洲信息革命的暗示:网络帝国主义、网络宣传或网络 希望”和“探讨网络空间中的民族认同和社会运动”。 弗兰克·路易斯·鲁夏诺(Frank Louis Rusciano)的论文“网络帝国主义的三个方面”对 “网络帝国主义”这一新兴概念提出了质疑。鲁夏诺教授从文化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 超越国家的帝国主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持 此观点的理论家们试图将美国对南半球的资本主义扩张与美国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产品和通 信技术对南半球的同步渗入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由跨国集团支持、并且其自身也正在成为 跨国集团的通信和文化企业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扩张的军事—工业—通信体系的一部分 。鲁夏诺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不相信核心国家中通信技术与跨国企业间的联合仅仅是军事— 工业体系的扩张。他指出,这种观点假设信息的接收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被输出的 文化印象总是支持某种特定的政权制度或意识形态。他引用了C.罗奇(Colleen Roach)在199 7年提出的观点,指出近年来“消极受众”( passive audience)的概念已经为“积极受众”( active audience)理论所替代。(注:Roach,Colleen,1997,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Resistance in Media Theory,Media,Culture,and Society 19:47-66.) 积极受众常常会赋予信息一些与其发出者的意图相左的意 义。而且,第一世界国家的兴趣已经不再是向其全球受众传送信息。在意识形态方面,文化 帝国主义确实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但这种威胁的形成并不是由于网络文化印象的内容, 而是由于新的通信技术的“结构”( structure)和“语法”( grammar)。任何通信媒体都有语 法,也就是与一个人对那种语法的使用相联系的、来源于人类感知的一套规则。尽管人们在 意识中关注的是媒体发出的信息的内容,但媒体的语法是影响一个人理解信息意义的关键因 素。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本身就是信息。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如果第一世界国 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向周边国家施加其政治和经济意愿,帝国主义就必然出现。然而,鲁夏诺 针对这种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如果一个国家首要的价值观是对其他文化的开放 ,那么促进开放是否能被解释为帝国主义?能否因为美国对多元价值的热爱,就认定美国会 将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其他国家?第二,前面的分析是否已经全面地描述了工业国家在信息时 代的任务?鲁夏诺对C.穆瓦齐(Claude Moisy)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大国不在全球范围 内输出它们的世界观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兴趣。(注:Moisy,Claude,1997,Myths of the Global Information Village,Foreign Policy 107: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