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施行6年多了。6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 这部法律的意义和缺陷…… 《国家赔偿法》的制定,落实了宪法的规定,使国家赔偿得以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它宣 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条:政府应当遵守法律,政府侵权同样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然而,环顾现 实,赔偿案件之少,赔偿数额之低,获赔之困难,已经让不少人对这部法律失去了信心。有 消息说,1995年1月1日至1997年底,我国各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共受理赔偿案件1126件, 审结870件,其中决定由国家机关赔偿364件。据北京市统计,《国家赔偿法》实施三年来, 行政赔偿最高额仅为2万元,绝大部分只有千元左右。难怪这部以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获得国家赔偿权利为宗旨的法律,被人戏称为“国家不赔法”。 究其原因,有的属于实施中的问题。例如,一些部门对构成《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 违法”理解偏狭,局限于违背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情形,而没有考虑行政行为违反 法 律的一般原则、公认的合理标准等滥用职权的情况。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国家 赔偿法》立法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妨碍了国家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其中主要问题是:一、 国家赔偿范围窄;二、国家赔偿标准低;三、赔偿程序不合理;四、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存 在漏洞。因此,《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亟待提上日程。 一、国家赔偿范围 1.人民法院非刑事司法赔偿 《国家赔偿法》对于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只限于违法采取妨害 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执行错误三种,“错判”一律不赔。当时考虑,法院不因“ 错判”承担责任是中外通例,况且,“错判”的当事人可以通过执行回转挽回损失。固然, 不能凡是再审改判就要求国家赔偿。但是,有一些“错判”是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或者故意枉法造成的,并且可能没有受益人(不当得利人),或者已经执行的财产无法返还的 ,受害人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问题 现行《国家赔偿法》只适用于国家机关在行使职权中侵权的情况。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 因 设置、管理欠缺而致人损害的,因不属于违法行使职权的问题,没有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而由受害人依照民法通则等规定,向负责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要求赔偿。在当时情况下,公共 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仍处在改革过程中,《国家赔偿法》着眼于解决国家机关行使职权中的 违法,没有规定公共设施致人损害的国家赔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注意现代国家在 行使国家权力之外还提供大量公共服务的事实,把公共设施设置、管理不善的侵权纳入国家 赔偿范围,能够全面反映现代国家的职能和公私的分界。重庆綦江彩虹桥的坍塌葬送了数十 名无辜者的生命,如果由国家赔偿,将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3.国家补偿 《国家赔偿法》没有提到国家补偿问题。实践中,国家机关合法行使职权过程中,也可能 给人们造成损失。对于那些因公共利益而承受特别牺牲的人,根据公平原则,应该给予适当 补偿。例如,因军队演习、训练,配合执行国家公务,见义勇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致人 身、财产损害等,需要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偿。 二、赔偿标准 现行《国家赔偿法》立法的时候,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负担能力的考虑,采 取 了直接物质损失赔偿的原则。从6年多的实践看,现有赔偿标准既不足以慰抚受害人,消除 受害人的怨气,也不能有效地遏制违法,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财产损失的赔偿 对于财产损失,现有规定原则上只赔偿直接损失,对于可得利益损失一概不赔。其中,对 于违法罚没、违法征收的,只返还本金,不计利息;财产已经拍卖的,只给付拍卖所得的价 款,即使拍卖价格明显低于实际价格;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只赔偿停产停 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例如,某个连年利润70万元以上的企业,因行政机关的一纸 违法决定而停产,最后倒闭,依照现有法律,国家对该企业可得利润不予赔偿,对该企业的 倒闭也不承担责任。我们认为,国家对行政侵权应当给予充分赔偿,其赔偿标准不应当低于 民 事赔偿的标准。 2.精神损害赔偿 依照现有规定,违法行为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只赔偿物质性损失,而不赔偿 精神损害。一个人被违法拘留三天,他能够得到的全部赔偿,即使依照去年的水平,也不足 100元。这怎么能让一颗受伤害的心灵得到慰抚?在国家机关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和健康权的 情 况下,给予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既能够弥补现有赔偿标准的不足,又符合受害人对精 神损害赔偿的普遍期待。 三、赔偿程序 虽然赔偿范围窄、赔偿标准低,但如果赔偿程序完善,我们至少还能够保障“低水平的正 义 ”;如果赔偿程序也不完善,那么,连“低水平的正义”都可能无法实现。现行的《国家赔 偿法》恰恰在赔偿程序的构造上存在严重缺陷。 《国家赔偿法》对司法赔偿的程序语焉不详:“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 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被要求的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根据通常的理解 , 当事人要求司法赔偿,必须先确认有关机关行为违法;未经确认,不能要求赔偿。而确认程 序往往成为当事人获得赔偿的梗阻。在公、检、法、司分工负责的体制下,确认违法基本上 是由涉嫌违法的机关自身或者其上级进行。这种“自己当自己案件法官”的程序使得确认违 法极 其艰难。加上法律没有确认期限作出规定,有关机关能拖则拖。虽然法律在中级以上人民法 院设置了3至7名法官组成的赔偿委员会,作为司法赔偿的最终决定者,但这个机构既没有辩 论程序,也没有上诉程序。更成问题的是,它没有被法律赋予对“违法”的确认权,只能勉 强解决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双方在赔偿方式和金额上的分歧。因此,当事人常常不得 不为确认违法、请求赔偿而延年累月、四方八面地上访、申诉。途中的辛酸劳累如伤口上撒 盐,即使最终获赔,恐已难慰抚受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