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古典哲学”这个称呼本身似乎就表明:这种哲学已经终结了,它已经完 成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功绩业已记录在哲学史上,在人们关注的当代哲学问题中它已经 不再起作用;如果说今天的人们有时还会想到它们、谈起它们,那也只是出于对历史渊 源的追溯,比如德国古典哲学曾经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要理解马克思哲学就 不能不去了解这种哲学,如此等等。我们通常都是这样来理解、这样来认识的。 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只是一方面道理,这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道理 。这另一方面的道理就是:应该说,那些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是不会死亡的,这 些理论会终结(会被“打倒”、会被“取代”),但它们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却不会随这些 理论的终结而终结。这里所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指由于它们的启发和它们所奠定的基 础而蕴含在后来哲学体系中的那种意义和价值,而且是指,当我们面对我们的现实所遇 到某些新问题而需要理解时,常常还会从以往的哲学中获得启示,从中发现我们过去没 有注意、没有理解或者忽略了的意义。这也就是说,真正的哲学,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 限于历史,而是对后来的发展也始终保持一定的意义,这使我们在认识现实问题时还需 要经常重温哲学史;尤其是“古典哲学”更有着不可否认的现实价值,这样的哲学随着 历史的进展会不断展示某种新的意义,这种意义或许哲学家本人在当初也未必完全意识 到。 为什么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与哲学这种理论的特殊性质有关。 表面看来,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定,理论体系不断更替,哲学主题经常转换,在哲学中 似乎没有什么一定之规,那些先前的哲学早已被后来者彻底否定,否定者最后也还要被 否定。这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但这不过是表面的现象。我们深入去思考和观察就会 发现,不论哲学理论怎样变化,它们在深层都有一个共同指向的“隐性主题”,这就是 人、人的生存、人的本性、人的世界、人的命运、人的价值。这个隐含的主题有时并不 以直接的形式出现,但它作为哲学的根基却是永恒的,不同的哲学体系以及哲学体系的 历史演变所表现的,不过是从不同侧面对这同一主题的探索、挖掘和展开而已。 “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这是我的基本看法。人作为宇 宙精华的结晶,可以说是一个“缩微的大全”,怎样去理解人、把握人的本性,因此便 成为一切难题中的最大难题。人从自然而来,在经历了一切之后才形成为人。人所走过 的道路,哲学作为人的自觉意识也不能不以理论的形式去经历,这就是哲学在历史发展 中曾经什么都是过(“知识总汇”、“神学的侍女”、“科学之科学”)的原因。只有在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哲学才能逐渐明确理解人的方法、把握人之本性、回到哲学自身。 从这一意义说,人的主题是永恒的,关于人的那些哲学理论,只要是真有所见特别是方 法上的真知灼见,它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即使对人的理解在不断深入,也仍然会有它 的价值。 在这方面,我觉得德国古典哲学是最具典型性的。下面作为例证,我想就一个侧面, 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方法问题,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哲学的历史发展表明,理解人的难点主要不在于把人认识(规定)为什么,而在于怎样 去认识(规定)人。对人的理解中,方法论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这与人的特异本性有关 。 人性不同于物性,它既包含着物性,又超越于物性,所以才是人性。这也就是通常所 说的,人有肉体又有灵魂,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整体。对人的这种特 异性质,人们从直观和体验就能了解,这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中已有所表露。肉体属于物 质本性,它连通着自然世界;灵魂属于精神本性,它连通着超自然世界。这两种完全相 反的本性怎么能够结为一体,人怎么可能同时来自两个世界?当着人们进入文明时代、 运用理性去思考时,人的本性问题反而成了困惑人们的最大难题。自哲学产生以后,关 于人、人的本性有过不下百种以上的不同说法,然而归结起来,仍然不过是这两种性质 :或者把人“物化”,归结为物质本性,如“人是‘机器’”的观点;或者把人“神化 ”,归结为精神本质,如“人是‘纯粹理性’”的观点。两种观点相互对立,总难达到 统一。这两种观点虽然对立,思维方式却是一个,即都从“世界的绝对统一”这一观点 出发,追求世界与人的单一的、前定的、不变的本性。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关于本性 的规定就应如此,也只能如此。所以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人性观念被人为地分裂开了 ,哲学也始终处于或者“唯物”或者“唯心”两军对垒的鏖战之中而无法自拔。 “或这,或那;或是,或否”,追求单一、前定、不变本性的这种思维(不论“唯物” 或“唯心”),其实质就是“物种规定”的原则。这样的原则用来说明物的本性可以, 用到人的身上就不灵了。人是“超物之物,超生命之生命”,人的本性恰好属于“是这 ,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断变异之中的本性,所以要真正理解人的这种特 异本性,就必须改变传统习惯的物种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人们在哲 学的发展中渐渐地感觉到了。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就是一部力 求挣脱传统物种观点、为理解人的本性寻求新的思维出路的演变历史。在这一过程中, 德国古典哲学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对此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通常我们着眼于“哲学理论”自身,很少从深 层的“隐性主题”出发,所以看重的主要是它在认识论和辩证法等纯粹理论方面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它在转变关于人、人的本性看法方面的意义是更具有根本性的,包括 它的那些认识论、辩证法理论,就其实质而言也都是建基于此。我们过去之所以不大谈 论德国古典哲学在人性理论方面的贡献,应该说也是有原因的,这或许同下面这一情况 有关:即德国哲学家非但并未完全摆脱抽象人性论的局限,而且他们还是与法国哲学家 的观点针锋相对、将人的本性脱离开物质基础而归结为“纯粹理性本质”的典型代表。 从这个方面去看,他们的观点是很片面的,确实很难谈论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