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2)01-0045-08 巴门尼德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内部的人都 清楚,“存在”概念,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关键。 从而搞清楚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谓,就始终是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中国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近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已经 有一些论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如汪子嵩等人主编的《希腊哲学史》第一卷 中的相关章节,俞宣孟的《本体论研究》一书的附录《论巴门尼德哲学》,汪子嵩、王 太庆合写的发表在《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上的《关于“存在”和“是”》的文章, 王路发表于《哲学门》2001年第1期上的《巴门尼德哲学研究》。可以说,学术界对于 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已经理解得愈来愈清楚。但在一些关键点上还未畅玄旨,有必 要再做一番讨论。 一 毫无疑问,对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理解,首先涉及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研究 者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应该加以注意的是,语言的讨论从来都与两个方面的工作相关,即 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和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就语言形式的分析而言,通过这几年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已经知道,在古希腊语 中,最经常地用来表达“存在”的词一般有三个,它们是εστι,το ον,το ειναι(因打印字体关系,所有古希腊文均抄录原文,但无重音符号与送气、不送 气符号。下同)。εστι是现在时态的系动词ειμι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既可作 系动词“是”讲,也可作实义动词“存在”讲,相应的英文形式是it is。το ον是 ειμι的主格单数中性分词形式,它存在性、数、格的变化。作为分词,ον类似于 英文的being,准确地翻译应为“存在着的”;加上单数中性定冠词το,就名词化为 “这(那)存在着的”,即是“存在者”。因此一般把το ον就译成“存在者”。当 然穿凿地讲,既然εστι除作实义动词“存在”讲外,还作系动词“是”讲,因此, 相应地也就应当把το ον译成“这(那)是着的”,即“是者”。在特殊的义理体系 中对το ον作这样的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在古希腊语对το ον一词的实际运用中 ,还没有见过能够这样理解的例子。το ειυαι是ειμι的不定式形式,它没 有性、数、格的变化,相似的英文形式是to be。同το ον一样,加单数中性定冠词 το,使其名词化,用来指未受各种语法形式限定的动词自身的意思,一般译成“存在 ”,也可径直译作“是”。 这是单纯从语言形式上来考察“存在”概念。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只是一个方面的工 作,更为重要的是对“存在”在语言中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理解,并进而做哲学的分析。 我们知道,“存在”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最具根本性的一个问题,因而仅仅 澄清“存在”在语言上的形式是不够的。因为,在日常的语言实践中,我们对“存在” 、“是”这类词的语言形式并不陌生,如我们说“天是蓝的”、“世界存在着”等。我 们如此频繁地使用着“存在”、“是”这样的词,并不表示我们真正懂得了它们的意思 。我们只不过是熟悉它们的语言形式而已。但是,在我们这样说着“……存在”、“是 ……”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些什么呢?“存在”和“是”具有什么意义呢?它们为什么是 语言中如此普遍的一个词呢?它们是否仅仅是一个词、一个符号、一个声音、甚至是语 句的一个装饰而并无实际的所指呢?还是它们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这意义超出了一句 话中任何其他的成分,从而假如语言所描述的就是世界、所陈述的就是思想,那么“存 在”或“是”这个词所意指的也就是世界和思想的最为根本的东西呢?这一系列的疑问 就构成了所谓的存在问题。因此,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所说的一段话指示出了存在问 题最为原初的境域。他说:“……显然你们早就知道,当你们说‘存在’或‘是’时, 你们想要表示什么,我们在此之前也如此认为,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 智者篇》244a,译文从希腊文直接译出)这表明,存在问题并不是什么高深玄远的问题 ,它就植根在我们日常的语言活动中。我们完全不需要如何抽象地来思考存在这一问题 ,而应当回到日常经验中去,从我们日常的语言实践出发来对它的意义加以体会和领悟 。 我们先来对εστι作为系动词“是”用时的意义做一番分析。 “是”通常被用于判断句中,因此我们首先要加以思考的是,“是”作为系动词在一 个判断句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显然,“是”不是一个实义动词,它对一个判断在实际内 容上不构成任何添加或削减。因而对某些语言来说,“是”这一系词甚至并不是必须的 。例如汉语在长时间内就并未形成“是”这一系词。而我们知道,即便是在古希腊语中 ,“是”(εστι)也不是必须的。名词性句子是古希腊语中最为基本的句型之一,判 断句就是由它来承担的。这个句型最为基本的构成是两个名词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形容 词的直接的、没有任何动词和系词加以联结的组合,表示A是B(B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 容词)这一关系。εστι就主要是在这一句型中运用的,但却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可见,“是(εστι)对句子的实际的意思并不构成影响。但这是否就是说“是”完全 就是不需要的呢?从而哲学对“是”的研究纯属语言上的穿凿呢?我们注意到,“是”虽 对一个句子的实际意义不构成影响,却对句子的质构成了绝对的影响。“是”是一个判 断内在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的语言上的承担者和表现者。一个判断句诚然可以在其中不必 出现“是”,但是如果它想要对事物有所断定,它就必须内涵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这 一点即使是无系词的古代汉语也是具备的,从而,在本质上,“是”毕竟对于我们不是 隔膜而不可理解的),而“是”就是这一隐含着的语气的语言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