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4-0007-18 在西方,阿尔都塞被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著名代表。有学者认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开创了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境界,启发了文化研究者分析学校、教育、文化艺术机构 对个人记忆、文化身份的建构作用,因而是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先导。 从方法论上看,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作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阐述。在理论的层面 上,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看作与科学相对立的设问和解答结构(即问题式)。他认为,意 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据于自己的利益和阶级实践的考虑而构成的问题式。“一切意识形态 概念的特点就是被外在于唯一的认识必然性的‘利益’所驾驭”(注:阿尔都塞:《读< 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这种问题式以“幻相” 的方式来看待现实对象,而不能给予人们以正确的思考。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看 到的就不是真实、具体的世界,而只能是意识形态化了的世界“幻相”——即意识形态 的体系。(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页、 第201页。)尽管意识形态家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制造一种“幻相”,常常认为自 己在为真理而斗争,但由于狭隘的阶级主体利益,他们实质上只能是“欺人”。所以阿 尔都塞把意识形态认定为一种“自欺欺人”。反之,科学的问题式是一种以对真正的现 实提出问题的理论性问答模式,是一种超越狭隘的阶级主体、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践羁绊 的思考方式。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 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即认识的职能)更重要得多。”(注:阿尔都 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页、第201页。) 在理论的层面上,阿尔都塞主张意识形态具有可超越性。保卫马克思就是弘扬他对意 识形态的超越。他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努力为马克思思想的 科学性寻找一个与阶级主体、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践毫无相干的客观根据,其用心是良苦 的。然而,他对马克思思想的结论是有问题的。特别是为了捍卫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取消马克思思想中的价值批判和理想取向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利益和实 践要求的党性特征。所以他所描述的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本意相差甚远。 在实践的层面上,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与社会超结构相联系的表象体系。他 认为,社会的超结构是指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一般包括国家镇压机器(包括 警察、军队、监狱等)和国家意识形态工具或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教会、学校、家 庭、大众传媒等)。国家镇压机器往往是阶级统治的最后手段,只有当统治阶级认为社 会体系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诉诸于它。而意识形态工具则主要用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它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和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界,人们正是在 这样的世界中生活着,并把这个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批一批俯首听 命的芸芸众生产生了,他们不断地进行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意识形态) 的再生产。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工具“是一些独特和专门机构的形式呈现在直接观察者面 前的现实”(注: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4 页、第180页。)。意识形态即是它操持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认为意识 形态的存在总是以个人或整个社会的客观实践活动来维系,而不是纯粹意识性的东西。 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视为现实个人生成的基本条件。在阶级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 定的意识形态情境中,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发生在意识形态工具的范围之内,因而人的主 观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构成的。他说:“如果永恒不意味着凌驾于全 部(世俗)历史之上,而意味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在整个历史范围内形式不变,我将 完全采用弗洛伊德的表述一字不变,并写道:正如无意识一样,意识形态是永恒的。” (注: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4页、第180 页。)言下之意,在实践的层面上,意识形态是不可能超越的。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进行两个层次的分别界定,表现出其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即对社 会理论的盲目信仰和对社会实践的武断贬抑。在他看来,无任何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的 科学理论劳动是崇高的,它可以通过批判以前的意识形态理论所制定的意识形态“事实 ”直接来制定自己的符合科学的事实,从而使世界出现辉煌;而作为人的异己存在的意 识形态,在实践中是难以超越的,因为它根源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人生在世 免不了割裂真相,堕入想象。这里我们不难感觉出阿尔都塞在方法上的片面性。其实, 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内在的关系。离开了实践,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实现;而离开了理论, 实践就成为盲目的冲动。理论的科学性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阶级实践的价值取向,而在 于它所代表的是什么阶级;阶级实践的片面性根源并不在于指导性理论是否正确,而在 于这个实践的阶级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把科学看作理论性的而把意识形态视为 实践性的做法,最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也许阿尔都塞因此而满足了,他感到自己又一次使马克思主义远离了意识形态,保卫 了马克思。但依照他所理解的超越意识形态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意义呢?阿尔都 塞似乎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保障和最后归宿。 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可以在理论上被超越,但实践超越是不可能的。理论对意 识形态的超越表现在走向科学。但在社会实践领域,意识形态则被视作社会永恒的精神 环境,一个异己的“幻相”的现实。于是阿尔都塞的理论逻辑地推出一个十分悲观的结 论:人在实践永远只能存在于异己中,既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也不能真正认识世界,在 意识形态的藩蓠中苟延残喘。这难道是人的宿命?阿尔都塞真的要发疯了。从方法论上 看,把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性变换成自然永恒性,导致的结果不是为现存服务就是对未 来的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