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虽然人们时时刻刻在批评 他的唯心主义,但是,这个唯心主义体系所蕴含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 源之一。所以,不要说在思想理论界,即便在思想理论界以外,黑格尔也是很受人重视 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情况便大变了。谈论与研究黑格尔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原因在黑格尔哲学以外。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宠了。结果便殃及池鱼,黑格尔哲 学也失宠了。 笔者认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得到恢复和发扬,黑格尔哲学无疑将再度 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像不懂得它却又自认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 理解的那样,是绝对真理的化身;也不像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朋友们断言的那样 ,它一无是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几个人想入非非的杜撰,而是时代的产物。所以 ,它的生命力并不会因我们的好恶而增减。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粉碎“四人帮”已经四 分之一世纪了,但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还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阻力,这可能是因 为封建的遗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严重地存在。所以不管干什么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 、开明君主来作主,干什么总要查到了红头文件上的根据才放心,十多年前我曾提出, 要彻底批判教条主义,便得批判仕而优则学;似乎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是取决 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刻苦学习与研究,而是取决于他官位的大小。这种愚昧的官本位思 想,是理论研究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当前我们特别要发扬理论固有的分析批判精神,强调独立研究,结合现实与历史,认 真地并系统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要有这种态度,那末,尽管摆在我们 面前的困难不小,我仍然相信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 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 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 无的工作。 一 现在我们先来谈谈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项重 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一个思想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正反经验的总结。要说系 统辩证法的出现,我以为还得从休谟说起。 大家都熟悉休谟关于他的怀疑论说过一段名言:如果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 那末再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存在?那只能请教于经验。但 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不得不沉默呢?因为只要我们回答了, 不管我们回答有还是没有,都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大前提,即与“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 于经验”一说发生矛盾。所以,要坚持经验主义便只能保持沉默,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 。不过,不回答便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经验到底是主观自生的还是有客观源泉的 呢? 休谟留下的这个问题,曾极大地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问 题究竟何在呢?他以为问题就在于以往的认识论首先假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 再寻找认识如何全面把握它的途径。现在既然这条道路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尝 试一下,犹如哥白尼批判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图时所作的那样。过去是以客 体为轴心,让主体围绕着客体去旋转,现在反过来,不妨以主体为轴心,让客体围绕着 主体来旋转。通俗点说(也可能是稍加夸大一点说),过去的认识论以为,因为客观上存 在着什么,所以主观上才认识到存在着什么;不过认识到的是不是就是客观上存在着的 呢?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现在反过来说,因为主观上认识到存在着什么,所以就说客观 上存在着什么。这两者的一致性,当然也就是无需证明的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中 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套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认 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所说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了 什么重大修正呢?第一项重大的变化,既赋予了原来只是被动的认识主体以很大的主动 性。或者说,使原来只是接受者的认识主体变成了认识对象的主动设定者。由于这个变 化,必然就要发生另一个变化,即传统认识论所认定的先验的对立也必然要修正;或者 说传统认识论总是把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对立当做先于认识的前提,而康德却认为,没 有这一对立,固然谈不到认识,但这种对立在认识展开以前,只有逻辑上的意义,不能 有经验实在性。例如,在认识展开以前,认识对象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X(物自体或自在 之物),认识者则是一种具有先验的观念性,而没有经验实在性的纯形式(先验的自我) 。不过在认识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这两种没有经验实在性的东西一经结合,便都获得了 经验实在性。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外在的给予者,一个是能思的 我。 但是,如何使两者结合起来呢?康德以为,只要对以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来一番折衷就 行了,即一方面要有外物对感官的给予,使我们获得经验材料;另一方面,这些经验材 料,还要经由能思的自我,按其固有的先验形式进行加工,才能获得对象性的认识。但 是,由此获得的认识是不是与外在的给予者相一致呢?由此而获得的认识对象是不是就 是外在的给予者呢?这些康德都回答不了。所以,康德的理论常常被有些人指责为不可 知论。 黑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会陷入此困境,就是因为他没有彻底抛弃以往认识论的先验 主义前提,即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先验对立。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要彻底克服 这种先验的对立,第一就要抛弃物自体(自在之物),外界存在着什么固然要经过认识才 知道(康德认识到了这点),外界有没有东西存在,也要经过认识才知道,不能是先于认 识的设定。同时,能思的自我,也不可能如康德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纯 形式。因为不“思”的“思”仍然是一种“思”,即还没有思外物,而仅仅思了它本身 。犹如失眠的人,告诫自己什么也别想。但真的没有想吗?不,想了,想了“什么也别 想”。所以,纯思不是纯形式,仍然是有内容的,此内容即是它自身。形式和内容是不 可分的,在这里形式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