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之一,而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对待本体论 问题的立场、态度、观点,则更是这一热点之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方面,因为这个问题关 系到哲学的出路和方向,即哲学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认为,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注意 的是:对待传统本体论,现当代西方哲学家究竟是保留其问题系而提出新回答,还是根 本取消其问题系,抑或改造其问题系而提出新答案。当然,哲学家们的看法是各式各样 的,也是变化多端的,即使同一个人前后期的观点也可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 回答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本文拟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看法简要地进行历史的梳理 和理论的评论分析,当然也会涉及作为西方哲学变革者的马克思的有关理论。 我国学术界常把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前者主 要指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流派,后者则指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这里不想 就这种划分是否正确作出评论,只想从这种划分中引出与本文相关的两个论题:语言转 向与本体论、生存实践与本体论。 一、语言转向与本体论 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是20世纪下半叶开始流行起来的学术用语,但这种 转向的实际发生则始自20世纪初。这个用语的大致含意是指把哲学研究、哲学问题转变 为语言研究、语言问题,而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运用现代逻辑,把它作为哲学研究方法对 语言进行分析,以此解决哲学问题。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是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包括 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等等。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最早强调现代逻辑 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也可以说是语言转向的首倡者。必须指出,实施语言转 向的哲学家和派别,与19世纪中叶形成并流行的实证主义一脉相传,因此谈论语言转向 与本体论,不能不涉及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者是黑格尔之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反形而上学的矛头首先 指向本体论,有些人把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当作同义词。孔德就把追求万物之终极实体、 内在本质的本体论归之于形而上学,认为形而上学只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过渡性阶段, 它已过时,失去了合理性,正在、或即将被各门实证科学所取代。因此,在孔德和他所 开创的实证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哲学家们在从事知识论或其他问题 的研究中又常常回避不了本体论问题,提出的概念往往蕴涵一些本体论思想,如斯宾塞 的“力”,马赫的“世界要素”等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则具 有更明显的本体论色彩,而且事实上罗素并不回避本体论。 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都涉及到构成世界的原始材料或成分,前者主张“原子事 实”,认为“世界由这样的一些事实构成,这些事实不管我们愿意怎样去设想它们,都 保持它们自己的本来样子”(注:罗素:《逻辑与知识》,转引自艾耶尔:《贝特兰· 罗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93、103、104页。)。按艾耶尔的解释,其 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东西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 的简单关系。这并不排除它们有复杂的性质。但是,这些复杂性质一定可以分析为简单 性质。”(注:罗素:《逻辑与知识》,转引自艾耶尔:《贝特兰·罗素》,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93、103、104页。)艾耶尔的解释以“事件”代替了“事实” 。那么,构成世界的事件的特性是什么呢?按艾耶尔的解释,罗素认为中立元素是构成 心灵与物体两者的潜感觉材料以及只构成心灵的想象与情感。按照心灵与物体包含共同 的中立元素的程度的不同,这些元素按照不同的因果规律,分别参与到不同的群中,形 成心灵与物体的不同形态(注:罗素:《逻辑与知识》,转引自艾耶尔:《贝特兰·罗 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93、103、104页。)。事件并非由于其内在性 质而是由于其因果关系而呈现为心灵的或物质的东西,因此一个事件可以既有物质的因 果关系特征,又有心理的因果关系特征:“事件同时既是心理的又是物质的”(注:罗 素:《逻辑与知识》,转引自艾耶尔:《贝特兰·罗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第101、93、103、104页。)。无论是原子事实还是中立元素,都以感觉为基础,所以构 成世界的原始成分亦应以感觉为基础。从这些观点来看,罗素继承了传统哲学家(主要 是经验论派哲学家)的思路,罗素本人也承认他与巴克莱、休谟有共同点。 但是,对罗素的理解决不能到此为止。首先,罗素所谓的世界的原始成分与传统本体 论所追求的最高实体完全不同。后者是超感觉的存在,而罗素在20世纪初发起的反唯心 主义运动,其矛头就是指向超感觉、超常识的实体。罗素还以反对上帝存在和不信基督 教而出名。就此而言,罗素不仅有别于传统本体论,而且超越了传统经验论,因为对最 高实体、上帝的存在,巴克莱予以坚决肯定,休谟则持怀疑态度,但并未完全否定。第 二,罗素对世界的看法并不限于感觉经验的视角,例如他认为,物理学所讲的世界是一 个推论出来的世界,物理学所讲的实体不是知觉到的,而是来自推论,是一个供学理之 用的假定,如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光子等(注:参见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17、21页。)。知觉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私的世界,物 理的世界则是公共的世界:“在视觉里我们所知道的星空是在我们的体内。我们相信的 那个外界的星空是由推理而得的。”(注:参见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 馆1982年版,第16—17、21页。)罗素对世界的这种看法是与当时科学界中流行的看法 一致的,但移到本体论上显然与传统观点不一致。第三,罗素一直坚持多元论的宇宙观 和外在关系说。这是罗素在19世纪末针对黑格尔主义的一元论的宇宙观和内在关系说而 提出、并且在后来一直坚持的理论。一元论把宇宙的实在看成是绝对的、唯一的、无所 不包的整体;内在关系说把一切命题归结为主谓结构,一个命题中两项之间的关系是表 示这两项的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表示这两项所构成的那个总体的属性。罗素反其道而 行之,主张宇宙的实在并不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内在关系(属性)不是全部关系,也存 在着外在关系,命题不能都归结为主谓结构,也存在着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事实之间关 系(“大于”、“等于”、“小于”、“和”)的关系结构,因此,“一个孤立的真理可 以是全真的”(注: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第56页。)。这些看法与主张唯一的最 高实体、绝对真理的传统本体论也是不一致的。第四,更重要的是,罗素把本体论问题 变成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是学术界称为哲学“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罗素 确信,语言的逻辑结构和世界的逻辑结构是同一的(为什么两者同构,他并没有论证或 解释,也许他理解为是先天的),但是我们使用的日常语言并不能表达世界的基本结构 ,就是说日常语言的许多表达式并不指称世界中的对象。罗素倡导并毕生坚持的逻辑分 析方法,首先就是着重分析词和外物、名称和对象的关系。因此,逻辑分析方法与意义 理论、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罗素的著名的专名和摹状词理论便是其中的典型。这里不能 详细展开这方面的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之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意义理论在西 方哲学中越来越突出,在某种意义上或在某些哲学家那里,对意义的追求已取代了传统 本体论对最高实体的追求,罗素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把意义与指称等同起来,这种等 同正是建立在他确信语言和世界之间对应关系、同构关系之上的。还需指出的是,罗素 通过对摹状词的逻辑分析,排除了并不指称对象的无意义的虚假的概念,清除了存在( 本体)世界中的不存在的实体。例如,“上帝”是摹状词而不是专名,事实上并不存在 一个具有全知全能等属性的个体(上帝),即上帝并不指称某个存在物,可以消除关于上 帝存在的问题。许多形而上学问题与存在一词有关,通过逻辑分析可以排除虚假概念, 消除与存在相关的形而上学问题,其中当然包括传统本体论问题。上述这些看法表明, 在本体论问题上罗素的看法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在寻求知识的基础的过程中涉及本体 论问题,而且带有传统本体论的烙印;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传统本体论的 追求目标,改变本体论的问题系和探究的思路,其中他对现代逻辑和逻辑分析方法的运 用是关键所在。从柏拉图开始,逻辑学、逻辑方法对于本体论是必不可少的,但罗素所 运用的逻辑与以往的逻辑根本不同,因此也可以说罗素是在改变本体论的形态,使之走 向逻辑化、科学化,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罗素对本体论的 革新并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他的观点多变而且显得混乱,这种情况在现当代哲学家身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