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1-0037-06 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 、伦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和思想在 当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在《爱的艺术》、《为自己的人》、《健 全的社会》、《逃避自由》、《说爱》等著作中阐释的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即关 于爱的根源、爱的本质、目的、作用、爱的组成要素和各种表现形式以及爱的实践等问 题的理论观点和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爱的异化和衰亡的剖析与批判,对我们全面了解弗 洛姆的整个学说和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 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面对西方社会深刻的道德和伦理危机以及传统价值的崩溃,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倡导和 建立一种人道主义伦理学,希望通过制订一套新的伦理准则来矫治被扭曲了的人性和拯 救被异化了的社会,以期促使其健全社会的建立。而关于爱的问题则是他的人道主义伦 理学的核心内容。他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和理论思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人本主义伦理 学色彩并与当代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相悖的有关爱的独特的理论观点。 首先,就爱产生的缘由或根源来看,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 的生存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1](P23)当动物进化到人类时,人就作为 一种超越了自然的新种属出现,其生命已成为自觉的,它具有了自我认识、理智和想象 力。正是这种“人的自我认识、理智及想象力打破了动物生存特有的‘和谐’。”[1]( P21)使人面临着永远也不能摆脱的生存的两歧,即生存诸问题的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生 与死的矛盾;长远理想和短暂生命的矛盾;心灵与肉体的矛盾;等等。所以,弗洛姆说 ,人的“理智既是人的福祉,又是人的祸因;它迫使人类永无止境地去消除那些无法解 决的生存两歧。”[1](P22)它使“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 …人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 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 起,他就会疯狂。”[2](P7~8)更为根本的是,人一方面总是力求脱离自然,离开动物 的生存状态而走向人的生存状态,离开束缚而走向自由;但另一方面,人又感到他是在 偶然地点和时间被抛入这个世界,又被迫偶然地离开这个世界,感觉到是被逐出乐园的 动物,他无家可归,孤独无依。正是这种不断滋生的孤独感成了恐惧的根源。“因此对 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2](P8)即超越个人的天 地,实现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结合。 然而,人们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人可以通过信拜动物、祭人 或者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狂热的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劳动,通 过对上帝和他人的爱情”等途径来达到与他人结合和克服孤独的目的。而最典型、最常 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条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通过酗酒、吸毒和性 纵欲等达到一种恍惚状态,使人觉得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 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参与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 果。“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 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 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2](P9) 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第二条途径或方法“是通过同一 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 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 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 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2](P11)同时,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把人变成了一个 模式,人们追求的“平等”不过是把人都变成一架机器——失去了个性的人的平等。“ 平等意味‘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 、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2](P12)这种通 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的方法与纵欲相比具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和不 会冲动一时。人到了三、四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从此以后就不会失去同这组人的联系 。”[2](P13) 达到统一和和谐即克服孤独的第三条途径是创造性劳动。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 动者同他的物质——组成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因此 ,人也就感觉到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摆脱了孤独和恐惧。 总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 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它们都 不是使人摆脱孤独、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或统一的真正的和全面有效的途径,都不是对人 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只能是爱。只有爱才能 冲破人与人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才能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才能满足“人 内心最强烈的追求”。“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2](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