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_11-0030-05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的社会文化思潮,也是一种学术思潮。它起源于人 文科学,却对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发生着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影响。准确把握后现 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其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冲击与挑战,无论是对于正确理解当代西方 社会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还是加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 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通常认为,现代化是 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以至全世界的一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运动,是一个把人类社会由愚 昧引向科学,由非理性引向理性,由神性回归人性,由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由产 品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村乡镇转向大都市,由贫困走向繁荣,由野蛮转向文明,由专制 转向民主,由独裁转向自由,由人治转向法制,由暴力转向解放等的历史性过程。现代化被 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力量,是现代社会一切文明进步和成果之本、之源 、之根。与之相应,“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 力量而进入历史的”(注: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4页。) ,与现代化所取得的极为巨大的成就相伴随的是与之同样巨大的社会 问题,世界现代化所造就的现代人类面对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世界大战,核武竞赛,种族 冲突,经济危机,贫富分化,暴力犯罪,毒品泛滥,卖淫嫖娼,信仰迷失,邪教泛起,道德 失范,个性压抑,等等。这一切使人们对于进步的观念和对未来的任何信念都发生了怀疑, 甚至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应该说,正是对于这诸多现代文明中复杂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为后 现代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后现代主义发生于欧洲大陆,以德国和法国为自己的摇篮。尼采、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和海 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可以看作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他们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 是要重估现代化的价值,现代文明的价值。法国学者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主张解构一切, 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曾经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旗手。随后,各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学派 风起云涌,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后当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结构主义等等,与后 现代主义交叉重叠。后现代主义与各种形式的浪漫主义、现象学、虚无主义、平民主义、存 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等既相互借用、改造,又对 其有所批判和超越。应该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某种思潮,某种态度,某种倾 向,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潮、态度和倾向的混合。后现代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具体 学说、流派和观点,它们之间也相互冲突和论争,存在着肯定派、否定派与怀疑派的巨大差 距,也有建构派、保守派、破坏派等不同派别。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在基本思想倾向、价值观 念和评价趋向方面的大体一致,或者说是一种趋同。因此,当我们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待和评价时,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为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每一个人所共有的或都赞同的 。这正如美国学者伊·哈桑所言,主张后现代主义的“这些人性质迥异,不能形成一个运动 、一种模式、或一个学派。然而,他们却可能引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倾向,一套价值观 念,一组新的程序和看法。而这一切我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注: [法]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态度 就其批判目标而言,后现代主义直指现代西方文明和作为其内核的现代性。他们以一种彻 底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西方社会现实,否认社会进步。“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化 已经造就的一切:西方文明已积累的经验、工业化、都市化、民族国家、进入‘快车道’的 生活。他们对现代的诸种优越性提出了诘难:职业,办公室,个人责任,官僚政治,自由民 主,宽容,人道主义,平均主义,不偏不倚的实验,评价标准,中性程序,客观法则,以及 合理性。后现代主义者断定,有理由怀疑有关现代性的道德主张、传统规范和‘深刻阐释’ 。他们认为,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解放力量;相反,它是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注: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5页。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尖锐而激烈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运动。它们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 期历史发展及其所造就的高度现代文明持根本的否定态度,仅仅从消极的方面来反省现代性 ,无情地暴露现代性的每一点错误和罪恶,着力揭露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抨击现代性 所造成的一切,力图摈弃和超越现代性,进入所谓后现代状态。它们认为,现代性不再是解 放人类的进步力量,而是奴役、压迫和压制人类的根源,一种完全消极的力量。后现代 主义的极端性和破坏性表达了当代西方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现代性的极度失望甚至绝望 的态度。 就其思想和哲学观念而言,后现代主义诘难各种形式的哲学世界观,嘲弄近现代哲学,把 它们统统看作基础主义的、本质主义的、逻各斯主义的、预设了所有问题并提供了先定的答 案的、包罗万象的东西而加以拒斥和消解。它们贬损哲学的意义,拒斥作为阿基米德点的哲 学,并常以宣布哲学的终结、死亡、毁灭而惊俗骇世。海德格尔提出要“摧毁形而上学”, “克服形而上学”,进而宣布“哲学的终结”。列维纳斯宣称“超验的毁灭”,认为黑格尔 代表的传统哲学只关心同而忽视了异,这实际上只抓住了统一而忽视了多样。而一旦研究视 野引向异,则哲学失去其地位。德里达也尤其强调差异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认为古典哲学 都 是以同一为根据并且贯穿着同一性思维方式,而实际上同一并不是差异的根据,反过来差异 才是同一的根据,为此他提出解构同一性思维,解构形而上学,以至解构哲学。拉康提出“ 与一切被称为哲学的东西断绝关系”。在他看来,哲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去研究普 遍实在的实在或实体,去寻求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和真理,造就一种“主人话语”(Master discourse),即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和身份来与非哲学发生关系,寻求一种类似主人的权力 与控制。这种“主人话语”是与他所倡导的“精神分析话语”相反对的,为此他主张揭示哲 学的压迫性和专制性,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利奥塔尔从怀疑和否认语言和知识的合法性入 手,进而否认哲学的合法性,认为“思辨哲学,或者说人文哲学,从此只好取消自己的合法 化功能,这解释了哲学为什么在它仍然企图承担合法化功能的地方陷入了危机,以及为什么 在它出于现实考虑而放弃合法化功能的地方降为逻辑学研究或思想史研究”(注:[法]弗·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5—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