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1.26;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1-0057-0 7 西方哲学历经诸多变迁,却有一个“吾道一以贯之”的根本传统存在着,以至直到今天的 哲学家,仍然不能超越它。在我看来,对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这个根本传统,可以用海德格 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据我的研究,这句 话 蕴涵着这样一个推论:因为思维是存在之家,语言又是思维之家,所以语言便是存在之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逻辑推论的过程,正好反映出了西方哲学全部历史的过程。如果说古代 存在论哲学意在说明“存在如何”(命题z),近代认识论哲学意在说明“思维如何”(命题y) ,那么现代语言哲学就意在说明“语言如何”(命题x)。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形式 推理: {(x→y)(y→z)}→(x→z) 其中:(y→z)意味着:没有思维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这就是古代存在论哲学的结果 “思维是存在之家”。(x→y0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思维的存在。这就是近代认识 论哲学的结果“语言是思维之家”。(x→z)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这 就是现代语言哲学的结果“语言是存在之家”。 仿照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说法,可以说,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传统是:存 在即被思维。现代发生了所谓“语言学转向”以后,此说法又演变为:存在即被陈述。这个 传统是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就已成型了的,而直到今天,例如海德格尔哲学,也未能超 脱。海德格尔终生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传统,结果仍然像孙行者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一、古代:思维是存在之家 西方古代哲学确实基本上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之为存在 ”的问题。但不论就其思路、还是就其结果来看,古代哲学本质上都是理性主义、逻辑主义 的。这里所谓“理性主义”或者“逻辑主义”不仅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而且是在存在论 意义上说的,就是以思维代存在、以“能知”代“所知”,以世界的逻辑构造代世界的实在 构造。总起来说就是理性压倒一切,以至“这种理性至上的秩序统治了西方文化近两千年” [1](97页)。关于这个传统,雅斯贝尔斯曾指出:“西方人始终运用了三大原则。第一大原 则是坚定的理性主义。”[2](14-15页)人们通常以为这个传统是柏拉图开创的,其实,赫拉 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学说就已经是这种理性主义的张本了。我们知道,Logos这个词 同时具有三种意义:自然之道(laws),逻辑理性思维(logic),言说(dialogue)。赫拉克利 特的“逻各斯”正是如此,它既是自然本身的“道”、客观规律;又是思维的“道”、理性 、理念;同时也是语言、言说。可见这是以“能知”代“所知”的滥觞。一方面,此“逻各 斯”不是感性的、经验的,而是理性的、思维的。感性的“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是坏的见证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3 ]( 26页),这就是“逻各斯”。另外一方面,“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 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4](29页)。作为自然之道的“逻各斯”(海德格尔所谓“大道 ”Ereignis)本质上乃是“驾驭一切的思想”,而“自然的话”就是“逻各斯”自己的陈述( 犹如海德格尔所谓“道说”Sage)。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核心观念。其实,此前的毕达哥拉 斯的“数”,实质上已经是一种“逻各斯”,因为在他看来:“万物的本原是一”,而“一 ”就是理性[3](20页)。他与赫拉克利特的分歧仅仅在于:“逻各斯”表现为“斗争”还是 “和谐”。 巴门尼德首次提出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范畴“存在”(古希腊文on,英文being)问题,同 时也就进一步确定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以思维言说代存在的思路。他的名言是:“存在者 存在着,不存在者不存在。”[3](31页)此话原文:Estineinai,ouk estin me einai(英文B eings is,non-be-ings is not)。其中einai一词乃是系动词“存在”即“是”(英文is), 其动词原形是eimi(英文tobe),动名词形式是on(英文being),而estin是其名词用法(英文B eings)。einai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陈述性,属于对象性语言的用法,表示世界的本体 ;二是断定性,属于元语言的用法,表示判断。所以,巴门尼德那句名言的意思就是:“存 在者是,不存在者不是”;实际意思则是:“存在的东西可由‘是’表述,不存在的东西不 可由‘是’表述。”这里的“由‘是’表述”亦即被人断定,因而就是思维的事情。对此, 我们从巴门尼德的另外一句话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巴门尼德此话与前一句话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 ,不存在者不存在,另一方面,不存在者却进入了思维、语言,即能被思维、陈述者,因而 它也是能存在者。这个矛盾是由柏拉图的理念论解决的:不存在者也是一种理念,因而也是 实在的。但实际上真正的解决是现代语言哲学对指称和意义的区分:不存在者没有指称,但 有意义。这个意义世界相应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仅就目前所知的材料来看,这句话是西方哲学根本传统的最早宣言,实在不可轻看。于是, 用思维、理性、语言、表述来代替客观存在本身,就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这个 特征通过雅典哲学传承下来,成为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它甚至也为我们理解现代西方哲学 的所谓“语言学转向”提供了一把钥匙。当初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辩证法”, 就是这种传统的“发扬光大”:寻求客观的真理不是通过实际的考察,而是通过理性思维的 逻辑推论、语言的论辩。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 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5](10786)但是苏格拉底的归纳 决非后来培根那样的经验主义的归纳,而是理性主义的归纳,即不是从观察出发的。苏格拉 底由此把一切归结于理性思维、知识。例如他的一句名言是:“美德就是知识。”意思是说 :具有善的美德,其实就是具有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所谓“不道德”,只是“无知” 的同义语。这算是西方式的“知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