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10-0024-0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2001年6月24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 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 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 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40余名,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 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 指出,丛书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东亚哲学,和合古今文化以生成新文化,沟通各国学术以 迎接未来挑战。其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思路的创新。丛书将东亚作为一 个有差异性的文化整体,注重东亚哲学与文化及19世纪以来东亚巨变的整体关联性,提出东 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和文化东亚等概念,对东亚哲学进行整体分析。2.建立了清楚合理的 研究框架。和合学理论是丛书基本研究框架,保证了研究的整体性、现实性、层次性、动态 性和开放性。3.以客观分析为主,超越了以价值判断为主的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作的价值判 断都以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剖析为基础,而不预先设定,有高度的问题意识。4.对传统 与现代化关系的分析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模式。丛书也剖析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张力 ,但不采两分说,而是讲共通问题的挑战和特殊文化的应对,强调文化诸要素之间冲突 和合与转换生成。5.提出并阐明了“东亚意识”。丛书率先提出了东亚意识并对其具体内容 、作用与价值等作了深入阐述。6.对东哲学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作用有合理结论。和合是解决 传统与现代问题,化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出危机的新理念,并强调这不仅是一理论问题更是 一个实践问题。7.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不存在一体化的亚洲价值观,只 存在具有和合与差分性的东亚价值观,同时必须在转生的前提下才能用之于现实等。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以评价。汤一介教授认为21世纪是新的文化轴心时代,其文化是在 互相影响中发展的,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发展,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的时期,东亚文化 既有深厚的根基,同时又能融合其他文化,其地位会日显重要。丛书的出版会推动东亚哲学 的研究,是一新的阶梯。陈来教授认为这套丛书与以往研究相比,更注重研究东亚近现代文 化,侧重文化与社会,关注现实,是以东亚文化为资源将和合理的扩大化。周桂钿教授从全 球视角进行评价,认为东亚意识的提出是对欧洲中心论的冲击,有吸收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 化相结合的特点。它对重新审视自己文化,发现其优缺点,否定全盘西化,否定民族文化中 心论有启示作用。 研究东亚哲学必然涉及到其概念内涵、成立条件、实质等问题。宋志明教授将东亚哲学分 梳三层,即东亚古代哲学,近代东亚哲学,现代意义上的东亚哲学。而现代意义上的东亚哲 学是在组建、组合、形成过程中,有其成立的理由: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有生存的经济根基 ;符合现代世界多元发展趋势。其特点包括:1.不仅是区域性的东方概念,而且是世界范围 内的三个哲学体系(中哲、西哲、马哲)的融合。2.立足于非神性价值评判系统。钱逊教授分 析了东亚哲学产生和存在的现实条件,认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虽各有体系,但并不能因此 否认世界哲学的形成。人类关心的内容是共通的,当今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 代 ,这会促进思想融合并为其提供基础。李甦平研究用客观事实剖析了东亚哲学的实质,认 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是全球化和本土化。东亚哲学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之一是和 合精神。各民族虽各有特色,但又有内在联系性,从精英到大众都贯穿着“和”,和合具有 普世性。 21世纪东亚哲学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建议。1.关于理论基础。余敦康 研究员认为研究东亚文化,必须先将中国文化搞清楚。中国近现代哲学处于失语症状态,是 仿西方哲学话语言说的,已不是中国哲学。故应从源到流研究,使中国哲学在21世纪取得生 存地位。在此基础上来思考中国哲学的特点、世界哲学等问题。黄心川研究员指出,研究东 亚哲学,亦需重视韩、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如中国的一些旧有传统还可以在韩国找到。2.关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方立天教授认为东亚文化内容丰富,还可以从两个环节拓展,一是历 史,东亚哲学从传统到现在有多个系统,应从不同系统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东亚哲学提供丰 富的历史知识。一是现实,东亚哲学研究不要仅停留在抽象的精英层面,更应侧重大众层面 。3.关于理论的落实。乔清举教授认为统一的东亚哲学存在接受性的问题,如除了文化层面 ,其他层面能否认同。另外,和合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如何消解、回应现实中的种种冲突, 对这些问题应给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