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论坛 内容提要: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信息产业又是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才能大面积地避免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人类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不同于以往的协作与竞争。最早迎接“信息高速公路”挑战的行业之一是大众传播。在跨世纪之际,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观念,培养进入21世纪的崭新传播观念。第一,要树立全球观念,将传播活动纳入世界信息市场,维护我国的传播资源和传播主权,并依据国际惯例和规范要求我们的工作;第二,要树立全民观念,确保广大普通受传者都有均等的传播机会,打破以阶级、等级划分受传者的传统作法;第三,树立全能观念,大众传播人员要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掌握多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将全能型人才培养尽早纳入大众传播教育的全过程中。 1995年伊始,国内外有两件引人注目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是日本阪神大地震。号称有世界第一流防震设施和办法的日本,在大地震面前同样显得不堪一击,令日本朝野着实反省。 二是中国山东小姑娘杨晓霞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由双手开始溃烂向全身蔓延。送进北京军区总医院并经新闻媒介披露后,引起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关注。 这两件事都够有新闻价值的。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可是,在这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当中却有一个相同的现象,虽没有像这两件事本身一样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而它最终产生的影响却很可能超出事件本身。这就是这两件事都同刚刚形成不久的“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了密切联系。阪神大地震发生不久,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做出了快速反应。但由于通往灾区的公共交通、通讯线路中断,各传播机构主要依靠日本官方的信息来发布有关消息,消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都受到了影响。而在这同时,另一条信息通道也在积极地运转并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效率。在地震发生仅数小时之后,震区内就有人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外发布信息。“借助于在150多个国家内拥有大约3200万家个人用户的全球最大计算机网络‘交互网络’,日本网络用户向他们在海外的亲朋好友或者关注此事的陌生人通报自己平安的消息以及地震造成的损害。”(见《光明日报》1995年1月22日的有关报道) 杨晓霞生病且一时得不到准确诊断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军事医学院情报研究所于1995年2月8日晚9时50分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上发出了有关信息并请求得到国际同行的协助。很快就收到来自美国、新加坡、挪威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专家通过“公路”发来的近百个“电子邮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参见同期《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的有关报道)杨晓霞的病目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在这过程中国外传来的信息发挥了多大作用,我们没有有关的技术报告。但她成为最早受益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人之一,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透过这两件事,我们感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现代科学技术的春风。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方式正在发生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人们已不再将对高科技的钟情只停留在对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机等我们曾很是羡慕的东西上了。科学技术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财富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在对我们传统的生活形成新一轮的冲击。这种冲击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人们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因而也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加以描绘和设计。有人将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还有人将其称之为别的什么。但无论称之为什么,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即在未来社会中,信息和信息产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其原因则是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世纪以来的变化所一步步形成的。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渔猎、农业、工业这3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这3个阶段中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产活动的手段、工具都有明显的差异。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而进步的速度却是相当缓慢的。加之在这3个不同历史阶段中,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建立在单纯依靠或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高资金、高人力投入的基础上,许多先天条件的具备与否就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进步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我们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但地理环境确实是影响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所讲成就大业者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3大条件,就包含了对自然条件的充分依赖。这也就造成了截至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为此,多少年来各民族、国家之间围绕自然资源的占有争夺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成功之后,人们慢慢发现,只将目光盯在现有物质资源的争夺上,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各个国家都将为此付出极大代价。无论是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没有真正获得那种预期中的喜悦。而过多的资源攫取使自然环境本身也向人类伸出报复之手。政治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与蓝图,也不得不向自己昔日的敌人举起了和平的橄榄技,重新坐在会议桌旁共同探讨人类发展的新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世界环发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谁也不愿意落在世界发展新潮流的后面。而且谁也想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总趋势,又建立在本国本民族现实基础上的新路。 关于这条新路,无疑将有丰富的构成内容和新颖的构成形式,人们早就有各种设想。而其中关于“信息社会”的设想现在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世界发展的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导致了“信息社会”的设想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且不论将来的社会是否就是现在人们所设想的“信息社会”,信息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却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了。从客观的方面说,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无限制提高,带来了一次性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的严重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如果没有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发现发明,将使人类陷入不可自拔的窘境之中。而新资源的发现和再生资源的发明又要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信息产业正是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从主观方面而言,人类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质量、数量方面同时发展的需要。只有真正打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界限,做到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才能大面积地避免各种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所带来的能量损失和精力、时间损失,使人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探索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人类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不同于以往的协作与竞争,从而改变人类社会的现行关系状态和生产方式。50年代当美国的白领阶层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阶层时,人们也许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变化将带给人类什么,因为那时的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和主权未独立国家还在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中挣扎,世界发展的前景还不十分明确。而进入20世纪末期时,民族文化交流,冲击的结果和高科技发展的现实使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了信息革命的力量和信息产业的重要。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中国等,都在自己并不富裕的国民经济预算中划出了可观的资金投入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即使是由于基础较差而不能一次到位,也纷纷从“中速路”甚至“低速路”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努力。国民经济发展并不先进的人口大国印度则赫然宣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要同美国“并驾齐驱”,气魄之恢宏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