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名牌争天下”的经济——这不仅适用于工业领域,而且也适用于农业领域。我国许多地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地方和一些农业企业,成功地实施了农业名牌战略,创出了自己的名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农业创名牌,毕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以揭示规律,采取对策,促进农业名牌战略的科学实施。 一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我国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的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初步转变为买方市场。显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已开始在农产品竞争中发生作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随着我国“入世”的临近,我国的农产品也必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创出自己的名牌。因此,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是时代对我国农业提高的严峻课题。 从国内市场看,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经常出现“卖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许多水果、蔬菜烂掉了。人们发现,我们过去长期追求的粮食自给目标的实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欣喜,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农产品竞争的压力。面对农产品“卖难”的压力,一些地方和农民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有的农产品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在上海市场上,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每斤250元都是抢手货,而一般的螃蟹十几元也没人要。烟台的苹果,同样是红富士,有的“三元四元买不到”,而有的却“三毛四毛没人要”。为什么?就是质量的差别,品牌的差别。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看牌购物,不仅表现在工业产品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农产品的选择上。因此,农产品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创出名牌。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尚未“入世”,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现在,一些洋名牌农产品已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咄咄逼人。例如,在北京等大城市,美国的名牌蛇果每个价格高达8~10元,而质量相近的我国苹果,每斤价格只2元左右。又如,日本的“樱城”牌大米在深圳超市每公斤4~5元,而天津的小站米,每公斤只1.7元左右。泰国的“金象”米、澳大利亚的“袋鼠”米,也高出我国大米的3~4倍。为什么?也是品牌的差别。因此,要迎接“入世”的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创出我国的农业名牌。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我们就要受人欺负。”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他们的坚船利炮,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国门,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现在,发达国家企图用名牌打入我国的国门,抢占我们的市场。失去市场在一定意义上与失去领土一样可怕。面对来势汹汹的洋名牌农产品,我们必须创出自己的农业名牌,与之抗争。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市场,陷于被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2001年新年伊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富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二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许多农业企业在创名牌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农业创名牌事业,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观念滞后。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没有创农业名牌的紧迫感,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有的人认为,只要产量上去了,就比什么都好;一些基层领导认为,中国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不必创名牌;也有人认为,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品质不稳定,农业创不出名牌,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普通农民的名牌意识更差,他们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比较闭塞,往往把创名牌当作工商企业的“专利”,把农业创名牌当作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一些农业企业领导也缺乏农业创名牌的意识,缺乏战略眼光,存在短期行为。观念的滞后,使许多地方没有树立农业名牌意识,缺乏农业创名牌的紧迫感。 二是对农业名牌和名牌战略的认识有误区。一些农村基层领导者和农业企业领导者对名牌的认识比较片面,他们过分重视产品的“造名”,而忽视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忽视市场份额;片面重视广告宣传,广告投资胜过科技投资,从而导致某些“名牌”农产品有名无实,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不持久,缺乏后劲。也有的基层领导和农业组织,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名牌”评比活动,好像“名牌”是某些部门“命名”的产物,是“封”来的。他们不去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而满足于“评”来的“名牌”,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 三是财力不足。农业创名牌,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宣传,而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然而,目前,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据权威部门统计,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左右,这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例如,同期,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一般在5%左右。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我国更为落后,据新闻媒体透露,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0.65%的水平,属于世界上农业科技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农业部门科研环境比较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常出现“梗阻”,因而,农业部门留不住人才,这也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