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在21世纪要在三个重要环节上狠下功夫。第一是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政治改革。关于政治改革,他指出,1986年小平同志就已经提出来,政治改革不能太落后于经济改革。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快的解决,所以张力就比较大。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中提出的加快经济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改革。十五大又提出了一个总的方针,就是要“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看这个任务要在21世纪完成。吴敬琏说,据我观察,有些地区,比如沿海地区,从经济层面上看,应该说已经进入一个初级的市场经济时代,但是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积累的问题很多,而且越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如果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矛盾的尖锐程度就越大。他指出,社会上有强烈的呼吁,法治一定要快些建立起来。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应当在21世纪初期解决,不能拖得太久。 【主持者言】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闭着眼睛连这一事实都不承认,那就无法讨论任何问题了。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因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总是被要求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硬要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政治改革”最终是会失败的,而且会使社会的发展走弯路。但正如吴先生在上面引述邓小平当年的话所指出的,政治改革太落后于经济改革也不行,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落后的政治体制会限制和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把握分寸、把握机会对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政治改革如同经济改革一样,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针,走得太快或走得太慢都会出问题;如果因此导致激变,导致动荡,就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当前必须要做的政治改革,窃以为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要在经济上解除政府过多的管制,要让经济发展获得更高的“自由度”,还有一条就是要发扬党内民主。把这两条做好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事情。但如果在政治改革上按兵不动,虽然在几年之内或许不会出问题,但时间拖得更长就有可能出问题。所以吴先生才会强烈呼吁,法治一定要在本世纪初建立起来。吴先生已经是七十多高龄的人了,无论在社会地位上在学术上,可以说都已经到达他本人的“巅峰”,对他来说,未来的政治改革未必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个人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相信,他的这一呼吁并非出自于“经济人本性”,而是出自于拳拳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