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指导思想及其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一下突显出来。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力图摆脱困境,但结果始终是事倍功半,远未收到预期的成效。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正加快全球化的步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中国能否迅速摆脱国内经济的窘境,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实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面对中国经济当前的窘境,我们应该彻底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并在指导思想上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尽管中国已进行了长达20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并在十四大上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但政府力图在经济发展中实行“大包大揽”的指导思想却一直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政府“有形的手”一直居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市场“看不见的手”则居于从属地位。其主要表现是,政府对市场持不信任态度,经常突破其与市场的边界。如,对市场实行家长式的管制、政府代替市场作出选择、力图用国有经济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承担很多本不应承担的任务,等等。 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本意是纠正所谓市场失效,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然而事实证明,很多时候,这种良好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结果还走向了它的反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几乎都同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国有企业大量亏损、下岗失业现象严重。既然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政府当然就会大量投资兴办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内在矛盾的症结,而且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政府的一个大包袱。如,财政每年要投入技改资金、国企拖欠银行的巨额债务已成为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隐患、各级政府除了忙于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外几乎无暇它顾、很多改革措施由于要顾及国企职工的承受能力而难以推行、国企职工生老病死都需要政府来负担,等等。相反,政府对民营企业就完全没有这种责任。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由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一切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处理,市场风险完全由个人来承担。第二,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正如后面要进一步分析的,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大量短缺和无效供给同时并存,是政府垄断和体制障碍下供给和需求双向不吻合的结果。第三,大量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由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就争相攀比进行投资,大搞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市场割据、地区经济缺乏分工、大量无效供给、资源浪费等现象,影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四,政府垄断妨碍市场自由公平的竞争。政府部门既制定规则,又参与游戏,当然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垄断,不愿放开其所管制的市场,以限制其所在行业的竞争。这种垄断必然会大大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造成经济扭曲和效率低下。第五,腐败盛行。如果政府承担过多的“分配资源”的职能及干预经济的权力,同时权力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必然会滋生大量的腐败。官员的廉洁和高效不能仅靠号召和良心来维持,他们也不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普通人。只有削减官员不适当的权力,并建立起制度性的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腐败。此外,更严重的是,政府力图对经济发展大包大揽,实际上是将很大一部分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这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作法,本质上是对市场不信任的表现。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所以飞速发展,恰恰是因为推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行业只要政府解除管制,什么行业就马上出现繁荣。在计划经济下,农产品供应短缺,但农村改革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引入了市场机制,供应很快就变得丰富起来。工业品的供应也是如此,只要是政府放手让市场自由发展的,无不得到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在对待市场的态度上,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三十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作法,这以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英国的国有化最为典型。尽管这种国家干预在当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作法。70年代史无前例的“滞胀”后,凯恩斯主义理论走到了尽头。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主导工业化模式取得相对成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奉行了这一发展模式。但是,苏东剧变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宣告了这种发展战略长期的失败。现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所以有今天的繁荣,也正是因为里根总统重新大力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与市场:边界如何划定? 毋容置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决非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可以替代的。历史上,各国政府在强大的内外竞争压力下进行的制度创新,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尽管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即政府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如国防、治安、法律、仲裁及公共品等,主要用于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公正的竞争规则等,而公民则用税收的形式购买政府的服务。这些服务所以要政府来提供,是因为由私人单独运作成本太大,而政府出面则成本相对较小。这是为什么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政府充分强调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的。布坎南、诺斯和温格斯特等人认为,政府对宪制规则可信的承诺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它是扼制机会主义行为和减少交易费用的条件。在这种可信的承诺下,理性国家不仅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而且国家本身也由法律进行统治,私人企业的自由登记制度取代了审批制和政府对企业的垄断。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政府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职能,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这种交换关系及其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因此,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作“市场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经济获得最高的效率。这种原则的确定,不是根据某种先验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理想,而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