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概念和界定 1、产业分工定位的理论基础 按照张五常对詹森和梅克林关于企业定义的发展,不管怎样的规模,企业都是一组协约的集合。企业生产环节在企业外部的部分并不是由企业的主观意愿随便加以确定的,也就是说,一个行业内的企业的规模结构层次及其在企业边界外的分工格局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资产专用性。即凡是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且经常发生重复交易的行业,交易双方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因此完整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适全于被安排在企业内部来完成其“交易”,即大规模企业的内部核算组织,此时,这种行业中在企业外部的分工深度是有限的,或者说,存在着诸多的大企业,但为之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少; (2)不确定性。当上游投入品来源的专用性低时,企业从事外部采购获得投入品的成本应当低于自行生产,即获得马歇尔所定义的外部经济性。在此情况下,从生产的物质性角度而言,上游企业将倾向于外部采购,此时,行业内的外部企业就有可能较多甚至很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外部采购的不确定性(包括供给的稳定性、价格决定的竞争性等)程度较高或者说投入品市场的不完全程度较高时,就意味着引致的额外交易有可能使外部采购的总成本高于企业自行生产,此时,企业又将偏好于内部生产,行业内的企业边界外的上游企业数量将会减少; (3)交易频率。对于投入品交易频率较高的行业,设置企业内部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费用可以被它带来的费用节约所抵消甚至超过,那么,将其外部化就显然具有它的经济意义。 2、产业分工定位的概念 关于产业分工:产业分工是指一定的生产经营主体、群体在产业、行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流中所承担的任务或扮演的角色。决定这种角色定位的因素是: (1)计划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计划的、行政指令来确定,理论上它应当最优,但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 (2)市场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竞争投票式的准一体化生产体系是这种市场决定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样从理论上说,如果市场是完全的,这种产业分工格局应当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相应的分工效率,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衡量,也应当是最高的; (3)混合模式。混合决定模式:这是外部市场实现内部计划化的典型。因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因为信息市场的弱效性,在全部产业或部分产业(即一个以上的生产工艺环节)边界通过市场或非市场化方式已经被划定下来(即企业内部化)的情况下,诸项上下游环节由公司内部通过计划或内部微市场方式将下属企业加以分工定位。现实条件下,至少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3、产业分工定位的基本界定 (1)在混合模式下:当地中小企业的前途就是通过被人兼并、收购或至少是控股的方式纳入“领导”企业集团的内部;因此,我们讨论的上海市中小企业在跨国公司进入下的产业分工定位,就是指在市场模式下企业通过竞争方式所可能寻找到的分工定位,或简单的说,就是所能分享到的生产任务、被定位在生产过程流的那一个工艺环节。 (2)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限定在国有或当地的中小企业。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有在上海注册的中小企业,都属于本报告所涉及的、寻找自身产业分工定位的中小企业。因此,当我们说中小企业的产业分工,实际上按参与分工的主体来划分的话,有三种定位安排: A、来自于国际市场的三资企业,它们的产业分工定位,已经在进入中国市场之时被确定。而且,随着上海相关产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多数的进入企业,包括那些新进入的三资企业,其产业分工地位将日益趋向稳定; B、目前在各集团公司范围内的诸多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其既有的分工定位通常已经由政府做出非市场化的安排。随着产业的更大范围开放,面临挑战甚至生存危机的主要就是这部分必须转制、转换的企业,进一步要考虑的也正是这一部分中小企业在未来新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如何寻找定位或能否寻找到分工定位的问题; C、多种所有制条件下的中小企业产业分工定位。由于这一部分企业的已经相对市场化,由于它们在产业分工定位上的要求是现实的,合乎理性的,因此,这一部分企业将主要通过完全的市场化途径寻找到它们在各个企业、产业中的分工定位。可以预见,这一部分的进入、退出将相当的频繁,但因为对整个地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上海这样的地方国民经济来说)有限,所以,它也不是我们应当加以重点探讨的问题。 4、上海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上海各类中小企业所存在的一些较突出问题: (1)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生产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相当数量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2)在目前上海市重点发展集团公司企业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包括那些中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日盛; (3)除部分纳入大企业稳定生产配套体系的企业外,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4)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平均较低,技术人员缺乏,基本不存在技术积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5)与周边省市诸多中小企业相比,市场竞争意识和动力仍欠不足,对政府的依赖度还是相对较高。在上海主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在进入的外资企业越来越不需要伙伴甚至拐棍的情况下,诸多的当地中小企业、特别是仍然不同程度游离于市场竞争大潮之外的企业,没有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产业位置,特别是未来的产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