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1)03-0342-0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各界也以各种形式举行了纪念活动,学术界更加活跃,出版了许多纪念性的和研究性的书籍,发表了大量文章,这在政治上、学术上是一次大的丰收。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大会上,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强调:“‘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据此,我认为,同样道理,应该把“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到学科建设中去。目前,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想进行一些探讨。我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至少有以下三层关系:一、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二、使中共党史学明确了研究的主线和新的重点,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三、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的论证。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与中共党史学形成上述第一层关系,是因为中共党史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完全一致。前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说来,早已不成问题,用不着多说;后者,虽然已有许多文章论述过,但我还想说点自己的看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要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恰恰构成了唯物观的基本轮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最核心的观点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这两对矛盾又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这一运动的起点。因为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所以,生产力总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以至上层建筑的变革,于是社会便向前发展了。可见,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进步之源。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并且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成果的文化,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方式上,体现在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但它首先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从属于经济政治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它决定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第三,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社会上全体人共同创造的,其中人民群众起了主要作用,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一致的,因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怎样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80年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现代化,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目的,故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贯串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一切其他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并为其服务。对此,研究者往往不甚理解,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所以不能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主线。这种看法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是不对的。早在194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针对一部分同志认为“政治、军事是第一的,经济、文化是次要的”的思想,讲了如下一番道理:“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好比就是这个房子,经济就是地基。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是什么?就是在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而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学过社会科学的同志都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这段话说得明白、透彻,它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打仗、夺取政权是现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本质。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在毛泽东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所以,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衡量政党社会作用的标准。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的概括,党史学界已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依据,但仍缺少权威性的直接的论述。1993年6月25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2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这七十二年,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前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历史不断进步。”“纵观七十二年的历史,我们党的发展壮大,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独立和走向繁荣富强,归根到底是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密切相联的。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1999年12月23日江泽民在为《院士科普书系》所作的序中也说:“无论是革命还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些话,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本质,有力地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又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段话,再一次肯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一命题的确立,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如此,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共党史学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作为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党、集团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就应该以是否代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需求为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