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1)03-0024-04 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代表现代化方向的政党来领导 1951年,美国《文化变迁》杂志在芝加哥大学召开学术会议,有人提出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此后,“现代化”一词首先在学术界流行,尔后广为传播。 什么是现代化?学者们有诸多解释。犹如“文化”一词一样,众说纷纭。笔者与杨鹏程、左双文等教授所著《二十世纪中国史》认为,现代化是动态的、变量的。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至少有四种说法:(1)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2)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3)现代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经济自由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4)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可以看成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否认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应当说,现代化既含物质性的东西,亦含非物质性的东西。这一历史飞变肇始于16世纪后半期的欧洲,中国迟至19世纪中叶才起步。进入20世纪后,中国才开始触及最深的非物质层面——人的现代化。历史发展过程表明:物质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非物质的社会制度(政治的)和社会心理(人的)现代化。若依据新文化运动揭橥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来概括,应当是:政治民主化,生产科学化。或曰物质的科学化,非物质的民主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涌现出70多个政党,许多政党仅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只有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人们的拥戴,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旗手、设计者、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天然的关系。以往,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鲜有关注。即便有,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而对1949年前,则有所忽视。对此,有必要深入探究。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她诞生后,便认定“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1]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价值取向,因而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实现,是历史使然。自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等,希冀通过富国强兵来实现现代化,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近代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呼喊“师夷长技”的口号,可谓从理论上触及了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工业现代化;20年后,洋务派把它付诸实践。然而,热乎了30年,其成效未免令人失望,晚清封建主义现代化随着北洋海军的覆灭而寿终正寝;旋即,维新派又从理论上触及了现代化的非物质层面——政治现代化,并企图使之变为现实;革命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大推进了维新派的政治现代化主张,并付诸实践,但是,其结果亦未免令人扼腕悲愤。19世纪末20世纪初喧嚣一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亦随着军阀的纷争而退出历史舞台。历史证明,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并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一历史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现代都市——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产生,是工人阶级对现代化渴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工人运动领导的展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开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风美雨的血腥侵染下,中国近代工业有了艰难的起步,一批批中国产业工人在资本帝国主义者的皮鞭下苦命地工作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的铁路、航运、造船、矿山和纺织等行业,便集中了近100万产业工人,占全国产业工人的50%。这种集中,致令工人阶级的现代意识容易显现,智慧容易发展,战斗力容易发挥。现代产业工人,是现代工业生产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她既与现代化利益一致,又是平等要求的化身。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就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特别需要一个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现代化的政党来领导,以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里头出了那样一部分比较先进的人,组织成一个政治性质的团体,叫共产党”。[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与生俱来的。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即较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作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内部“收纳党员之标准”而发行的内部学习文件,并未公开发表。这个文件的第一部分关于共产主义者的理想,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见解,提出要消灭剥削制度,“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二是对于政治方面的见解,提出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政权,因为“现在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府”,“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压迫多数劳动群众的”;三是对于社会方面的见解。提出要最终消灭阶级,“私有财产是现社会中一切特殊势力的根源,要是没有人能够聚集他的财产了,那就没有特殊阶级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最终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当时,上海发起组办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也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3]“共产党底根本主义,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