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对日媾和问题,在我国世界史有关教材和著作中虽有论述,但由于史料缺乏等因素,有关中苏共同抵制媾和的论述大多过于简略,而对苏联拒签和约的原因,基本上没有深入阐述。西方学者对中苏联手抵制媾和的情况同样也了解得不多。他们只是认为苏联在对日媾和问题上是失败的,而它拒签和约就是因为和约没有满足它的要求(注:例如,美国学者乌拉姆认为,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外交的失败,参见乌拉姆《扩张和共处:1917-1973年的苏联对外政策》(A.Ulam,Expansion and Coexistence,SovietForeign Policy,1917-1973),纽约和华盛顿1974年版,第531页。)。苏联学者和有关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论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他们特别强调,苏联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等领土问题上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并力争让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准备和签署工作(注:参见葛罗米柯主编《外交史》第5卷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79-388页。)。对于苏联拒签和约的原因,他们大多公式化地指出,第一,和约是美国单独制定的;第二,对日和约与美日安全条约建立了美日军事同盟,使日本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缔约后美军驻所日本,其目的首先是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的军事优势,它们对苏联和亚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潜在威胁(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战后远东国家关系,1945-1957年》第1卷(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 в лослевоенные годы,т.1,1945-1957),莫斯科1978年版,第222、224页;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编:《苏联与日本》(СССР и Япония),莫斯科1987年版,第268页。)。 近年来,一些俄罗斯学者根据新近披露的档案材料,就战后对日媾和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科学院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史专家斯拉温斯基先生。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坚持我们国家的实质性立场,譬如,保留华盛顿在条约中提出的对我们有利的领土问题条款的措词。”他还指出:“苏联曾大力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那时苏联认为,没有自己新的战略盟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签署美英制定的首先是符合它们利益的和约的。同时,苏联外交的这一行动使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划界问题悬而未决,直到今天它仍是实现俄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注:斯拉温斯基:《1951年旧金山对日媾和与苏联外交》(Славинский Б.Н.,Сан-франциск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951 по мирному 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ю с Японией и совет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载《远东问题》(Проблемы Далъ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4年第1期,第89、99页。)当然有些俄罗斯重要人士,例如贾丕才和齐赫文斯基仍基本上坚持原来的立场。针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在媾和问题立场上的批评,齐赫文斯基特别强调,“赫鲁晓夫的评价不符合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准备和签署旧金山和约时的实际情况”(注:齐赫文斯基:《俄国与日本:注定要成为睦邻》(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Россия и Япония:обречены на добрососедство),莫斯科1996年版,第48页。)。 本文在融合新旧史料的基础上,试图较为完整地再现中苏两国共同抵制美国主导的对日媾和的历史过程;阐述苏联抵制和拒签和约的主要原因。 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远东的政治格局和对日媾和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美国的对华封锁和遏制政策,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建国后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坚决反美反帝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苏联由于在欧洲的冷战中遭到挫折(在柏林危机中退让、面对新近成立的北约组织、南斯拉夫脱离苏联集团),把新中国视为宝贵的盟友,并迅速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按照中苏同盟条约的精神,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和紧密合作。这种相互支持与合作不仅在朝鲜战争中同样也在对日媾和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日媾和问题就是对战败的日本安排和处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苏两国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中国要收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的主权,苏联要确认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转交和归还苏联;两国都反对美国单独占领和管理日本;两国都抵制美国把日本变成其盟国并在日本长期驻军的企图;两国都对日本的东山再起并重新发动侵略抱有高度的警惕和戒备。这种目标的高度一致构成了两国在对日媾和过程中相互合作的基础。就如两国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保证的那样,要“经过彼此同意”,“共同取得对日和约的缔结”(注:国际关系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50-1953年)》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9-11页。)。 与涉及美苏两国对外利益(主要是欧洲利益)核心的德国问题不同,日本问题在美苏冷战爆发之前只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对日媾和并没有立即被提上日程。1947年,在美苏关系日趋紧张和走向冷战的背景下,美国方面开始提出对日媾和问题。目的是为了在对日和约缔结后将日本纳入西方集团,遏制苏联对日本的渗透和影响。关于媾和方法,美国认为,应当由远东委员会处理媾和事宜并应实行多数票表决原则;而苏联认为,由波茨坦会议创设的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的外长会议应当处理对所有战败国的媾和。从媾和目标来看,美国试图保留它在日本的驻军权,把日本纳入美国的轨道;苏联力争让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日本,防止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性盟国,并加强苏联对日本的影响。总之,双方都希望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对日媾和问题。由于苏联拒绝在外长会议以外讨论对日和约问题,媾和实际上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