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本事件。但从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事件”开始,日本国内右派就不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运动,到了今年1 月23日更发展为在大阪国际和平会议中心召开“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会”。这一系列违背历史事实的具有军国主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翻案活动,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拟对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一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南京大屠杀课题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史料的发掘与研究成绩巨大。近几年来,在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大批珍贵档案文献资料被发掘和出版,其中影响最大者,首推收藏于美国和德国的有关档案文献资料。 美国方面的有关档案资料: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先生从1991年开始就在耶鲁大学查阅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据此,于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章先生分别在湖北和香港出版了以南京大屠杀档案文献为主的著作,一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一为《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1999年, 章先生编译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天理难容》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收集了10位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书信和报告等珍贵原始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德国方面的有关档案资料:一是收藏于德国档案馆的《罗森报告》,一是在1997年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拉贝日记》。《拉贝日记》的发现与翻译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南京大屠杀的深入研究。 另外,作为加害者的原日本士兵东史郎,其战时日记也被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南京大屠杀的另一重要见证人魏特琳女士的日记,亦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翻译出版。 档案文献资料的发掘和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南京大屠杀课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出版相关主题的专著和学术论文总数近200篇(部)。 在专著方面,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孙宅巍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这是一部目前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最为权威的学术专著,总字数超过50万字。199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刘惠恕先生的《南京大屠杀新考》。另外,江苏人民出版社从1999年开始陆续推出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丛书。在论文方面,除《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外,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由陈安吉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出版由朱成山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和1999年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经盛鸿主编的《屠杀与抗争:抗战史事与人物研究》等3本论文集最为集中。 其二,专门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的成立。1980年代,为筹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有关方面曾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并编辑和撰写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档案和史稿,这些成果均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但当时未能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学术团体或研究机构。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南京学术界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之后,一方面,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幸存者和目击者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另一方面,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活动,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东史郎诉讼案研讨会”、“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魏特琳与金女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课题的研究。 其三,海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由于日本右翼势力试图以否定南京大屠杀为突破口,进而否定整个侵略战争,因此,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海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如1997年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等单位在南京主办的“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有10余位日本、美国的学者与会;1999年9月, 以日本著名学者笠原十九司教授为团长的“从军慰安妇·南京大屠杀”访中国团在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由日本铭心会组织的代表团几乎每年8月都要来南京进行学术交流。另外,在日本、 美国等地也曾多次召开中日关系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如1999年11月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召开的主题为“纪念南京:为了全球的认同”的亚洲论坛年会;1999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补偿国际市民研讨会”;2000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南京大屠杀均为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 二 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以为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南京大屠杀中死亡人数问题的研究 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死亡人数问题是南京大屠杀课题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日本右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孙宅巍在这方面曾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先后发表的相关论文有:《30万同胞被屠杀的史实岂容否定》(《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 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关于南京大屠杀尸体处理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等多篇论文。孙宅巍考证认为, 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共有22.7万余具尸体分别为慈善团体、私人和伪政权收埋;在15万具被日军焚烧、投江的尸体中,扣除其与收埋数字重复交叉的部分,应有数万具尸体被焚尸灭迹;另有相当数量的尸体,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列入统计;还应在已统计的尸体数字中,酌量扣除数千具在战斗中阵亡的中国军人数字,这样,完全可以确认被害人数当在30万以上。(注:孙宅巍:《关于南京大屠杀尸体处理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针对日本右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孙宅巍认为, 遇难同胞人数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在这个前提下,遇难人数的讨论才具有学术性,否则,就不存在讨论的基础。(注: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称谓、规模和地域的争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