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10-0075-06 台湾各种风格流派的诗群几乎无一不是以各自的同仁刊物为依托的。换个视角,在台湾诗坛,各种诗刊都有自己的诗学路线和创作风格。物以类聚,诗以刊分,这是台湾新诗发展史的一个显著特点。离开诗刊,就无从给各种诗群定位,就难以准确地梳理台湾新诗的发展脉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一部台湾新诗发展史,也就是台湾诗刊史。在台湾新诗发展史中出现过一些比较重要的诗刊,《葡萄园》即为其中之一。 台湾不少诗刊生命往往不长,有的虽然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往往时断时续,而《葡萄园》在面世后的近40个年头中却从未中断,刊物历经文晓村、蓝云、陈敏华、古丁、史义仁、古月、徐和邻、吴明兴、晶晶、金筑、赖益成、台客十二“代”主编,迄今已出147期。据赖益成主编的《葡萄园目录,1962-1997》(注:赖益成主编《葡萄园目录,1962-1997》,诗艺文出版社1997版。)一书统计,到1997年的134期止,已刊发各类作品12739件。更为引人瞩目之处是,这家诗刊物从创刊起,就在理论和创作两个向度提出、实践和坚持了自己的“健康、明朗、中国”的现实主义诗歌路线,对台岛新诗美学颇有正面建树。离开《葡萄园》,对台湾新诗近几十年的发展的评说将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葡萄园》诗群是台湾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存在,理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葡萄园》的基础是台湾中国诗人联谊会与中国文艺协会1961年主办的新诗研究班。研究班结业的时候,由该班同学发起,开始筹备一家刊物,推举文晓村、古丁、蓝云等七人为筹备委员。创刊号是在1962年7月5日诞生的,社长由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李佩徵担任,副社长由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陈敏华担任,发动人由记者王在军担任,总编辑文晓村执笔撰写了《创刊词》。关于取名“葡萄园”的缘由,事隔37年之后,文晓村回忆道,在七人筹备小组会议上,“首先对诗刊的命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的名字不下十几个之多,例如东方、长桥、太阳、彩虹等,但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而被一一否决。最后由蓝天提出‘葡萄园’一词,有人附议,有人赞成,有人仍有异议,采取投票表决,以五票赞成票,绝对多数通过。我们以‘葡萄园’一词为诗刊命名,有两层意义:第一,葡萄园在圣经里,具有真理、生命、教会等多种涵义,但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象征。第二,葡萄园是一个园地,必须经过开垦、种植、浇灌、施肥,付出辛勤的劳动之后,才能结出累累果实。”(注:《文晓村自传》,诗艺文出版社。)《葡萄园》出现的60年代,正是台岛诗坛西诗东渐、“西风凋碧树”的年代。从提出的备选刊名和最后议定的刊名中,显然可以摸清这个即将诞生的诗刊的走向:在颓废、晦涩、西化诗风盛行的时候,这些刊名,既富东方色彩,又都明亮而清新。《葡萄园》在创刊之时已经预示了它今后的路标。 《葡萄园》在60年代初期诞生时的语境,正是台湾诗坛现代主义诗歌来潮的年代。这股来潮从50年代中期始,到60年代末期《创世纪》停刊,才出现退潮。肇始者纪弦,早在30年代就以现代派诗人名世,以“路易士”的笔名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出版过《易士诗集》。其后,又与戴望舒、徐迟合编《新诗》杂志。路易士的诗并不算前卫,但是就诗歌观念而言,他与李金发、戴望舒是同路人。1948年到台湾后,50年代前期,他先后创办《诗志》和《现代诗》,鼓吹“新诗现代化”,1956年组织“现代派”,发表了后来经常被诗史提及的“现代派六大信条”: 第一条:我们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莱尔以降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之一群。 第二条:我们认为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 第三条: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的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见,新的手法之发明。 第四条:知性之强调。 第五条:追求诗的纯粹性。 第六条:爱国。反共。拥护自由与民主。 不难看出,这“六大信条”的中心是“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是现代派的出发和归宿。他们要探险的“新大陆”,就是波特莱尔以来的西方现代派。《现代诗》、《蓝星》、《创世纪》成了现代派的三大阵地。虽然现代派在打开窗口、引进新技巧方面有所贡献,但是,总体而言,它的来潮使得晦涩、无病呻吟的诗作大行其道,背对现实、脱离民族文化传统在台岛一时成为时髦。 台湾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宁馨儿,从1925年张我军的诗集《乱都之恋》开始,台湾的新诗已有70多年历史,硕果不少。“西风凋碧树”的混乱状况,引起读者的不满,引发一场诗歌路向的大辩论。理论地集中地持久地发出声音的正是《葡萄园》。在创刊三周年时,古丁回忆道:“三年前我们创刊的时候,诗坛的情形,一片混乱,虚浮的风气很盛,偏见极深。虽然大家都知道长此下去,新诗的命运,不堪设想,却很少有人采取实际的行动,以求风气的转变。本刊同仁有鉴于此,深觉造成新诗前途的黯淡,完全是人为的不臧。因此我们针对晦涩与作伪的作风,提出新诗明朗化的要求。”(《三周年谈我们的希望》)《葡萄园》从创刊伊始,就对现代派提出严厉批评。《创刊词》明确提出:“我们希望:一切游离社会现实与脱离读者的诗人们,能够及早觉醒,勇敢地抛弃虚无、晦涩与怪诞,而回归真实,回归明朗,创造有血有肉的诗章。” 自创刊号开始,《葡萄园》连续不断地发表社论,批评诗坛时弊,宣传自己的诗学主张。《谈新诗的明朗化》(第2期,古丁执笔),《现代诗人努力的方向》(第3期,古丁执笔),《泛论现代诗》(第4期,蓝云执笔),《论诗与读者》(第5期,古丁执笔),《论晦涩与明朗》(第8期,古丁执笔),《论诗与明朗》(第9期,古丁执笔),等等,由创作现状出发,试图围绕诗与现实、诗与读者、诗与传统这现代诗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发出自己的呼喊,阐明自己诗学的美学架构。《葡萄园》之后,1964年,以本土诗人为主的《笠》创刊;1968年,《诗队伍》创刊,进一步强化了对现代派的批评,壮大了现实主义诗歌营垒。前者倡导乡村风格与口语化,后者推行“诗无邪”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