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90年代是一个“散文时代”(注:吴秉杰:《散文时代》,《当代文坛》1997年第3期。),这是继“五四”散文之后中国散文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也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关于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做过研究,但这些研究较多的是单个的作家作品论,有的则是侧重于论述题材和主题的扩展、思想观念的突破,以及讨论90年代散文的真假繁荣;即便是研究艺术演变的文章,也多是从写作技巧、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分析,而较少从文体的艺术变革方面对这一时期的散文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体的演变和艺术变革作为切入点,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散文做多层面的考察。 一 目前的散文研究对文体的涉猎较少,对文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歧义颇多,难以统一。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文体”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 在我国古代,文体发轫较早,内容也极其丰富。大体来说,文体起源于对文学的分类,比如《尚书》根据无韵之文的特征和功用,将其分为典、谟、誓辞、诰言、诏令、训辞等类型。到了东汉时期,传统的文章体制已基本形成,即如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所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如果说,在东汉以前,对文体的裁定更多地侧重于“体”,即现代汉语的“体裁”方面,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的范围又有了扩展。这时期的文体不仅包括文章的体制,更涉及了文体的风格、文体的表现对象和流派、时代风格等问题,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指出: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不仅将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类文章归于雅、理、实、丽四种风格,还将文体风格和作家的兼性、才具结合起来评析,从而证明“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此外,像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后来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均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艺术表现形式做了充分而精妙的论述。至于像“郊寒岛瘦”、“永明体”、“建安体”等等,也是侧重于个体风格或风骨的“文体”区分。自然,对文体研究做出更大贡献的理论家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文体。刘勰一方面阐述了各种文体的发展源流,概括其功用、体制特点,提出“敷理以举统”、“纲领之要”等重要的文体理论;一方面指出写作要顺自然之势,即按不同的内容、思想感情来确定文体,并按文体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他还认为各种文体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每种文体又有其“本采”,有主导的风格。即所谓“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不难看出,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仅体大思深,对文体做了十分完整全面的阐述区分,更重要的是,刘勰的文体理论,对于后代特别是今天我们从文体角度来认识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复兴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至于唐宋以后有关文体方面的专著,可以说举不胜举,其中较有特色的有宋代姚铉的《唐文粹》,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等。它们对文体的分类辨析,比以前更精微细致,同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如“诗笔对举”、“诗文之辨”等等,这里无法一一细述。 总体看来,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体研究不仅内容十分繁富,而且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与西方那种印象式、断语式的粗线条文体分类是颇为不同的。因而在我看来,文体研究不仅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它也是最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堪与世界上的先进文学理论抗衡的一种包括文化、哲学、心理学在内的语言学研究。可惜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便很少对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散文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类风格的论著则更少,以致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外在的表层结构上去理解文体。这一点,在散文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仅仅从作为工具的语言、形式和技巧的范畴去理解和使用“文体”,还有更多的散文研究者将文学体裁等同于文体。举例说,建国以来十分流行的“四分法”,便是将散文看成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体。此外还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分法。这些划分,其着眼点都是仅仅将文体当成文学体裁或文类,而没有从深层结构来认识文体,没有意识到文体既是体裁文类,更是语言的现代化编码,是一种文体风格、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乃至作家的主体精神,甚至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凝聚。由于将文体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过于机械,因此,不论是“二分法”、“四分法”、“广义散文”、“狭义散文”,在我看来都未能真正进入散文的本体,也未能对散文创作起到真正有力的指导作用;相反,过于僵硬,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的理论有时反而成为创作的障碍。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对“文体”进行界说。我曾经在一篇论散文的文章(注:陈剑晖:《论新时期散文艺术的发展》,《新东方》1990年第1期。)中谈到:文体不仅仅是文学体裁、语言、风格和结构,更是时代、作家、文学体裁、语言风格的综合体。具体来说,文体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文类文体,也即各种文学体裁的文体。此一层次的文体的功效,在于明确各种文学门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肌理的不同,如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区别,等等,这是文体的最为外显的层次,也是文学文体的具体化形态。 第二层次:作为语言现象的文体,也可称为文学作品的语体文体。它包括作家对语符的选择和编码方式,还包括一个作家特有的表述方式、用词的习惯以及语气、调子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语体文体是文体最基本的要素,它属于个体的文体,具有浮雕性、可感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语体文体是识别一个作家风格的最可靠标志。 第三层次:主体文体。它是特定的作家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也是一个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的总和。别林斯基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注: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34页。)这里,别林斯基是从个性、人格和精神,即从“整个的人”来分析文体的。由于主体文体不仅最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而且包含了作家潜在的美学的、情感的、个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主体文体可视为是一种“深层结构”的文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