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1)03-0012-07 曹文轩先生近几年推出的《草房子》、《红瓦》、《根鸟》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从冰心文学大奖到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从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到国家图书奖,可谓屡获殊荣。曹文轩小说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写得很美。他对美感始终苦苦追求。曹文轩非常明确地认为“美感与思想同样重要”[1](P.62),“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2]。而少年的题材与视角、忧郁的审美情怀、真诚的情感价值与和谐、微妙的意境美构成了曹文轩对美感内涵的独特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加大了美感在与思想较量中的砝码,也构成了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给世纪末中国文学走向与世界接轨的艺术道路上,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插上了第三块路标,或者说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3]。 1 曹文轩的小说创作多以少年为题材,从稍早的《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到近期的“成长三部曲”[4]——《草房子》、《红瓦》、《根鸟》,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成年读者的赞誉。读曹文轩的小说,往往被故事中流露出的优美的人性情操、怀旧的感伤情怀和古典的审美情趣所打动。 曹文轩对“少年”这一特殊人生阶段的关注已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当代小说中,描写少年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是很少见的,几成空白。而曹文轩的“成长三步曲“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并用其小说中鲜活且独具个性的少年形象、少年美好但却复杂的成长历程,以及由此反映出作家对美好人性的永恒追求形成了其“成长小说”的独特魅力。 作家笔下的少年形象是让人感动的,因为可以让人有新“发现”,从他们的身上发现许多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怀,这种“发现”让人感动。我们看到了虽遭人误解,仍然有情有意的细马;看到了善良调皮,总是热情助人的桑桑;也看到了曾经傲慢自负,最终在与苦难的斗争中学会坚强的杜小康;还看到了面对邪恶,不愿低头,永远正直的明子;更看到了以梦为马,拒绝诱惑,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根鸟。曹文轩塑造的少年形象,无论是细马与桑桑,还是杜小康与明子,或是根鸟,他们并不完美,性格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弱点,甚至缺陷,但孩子们在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尽管这一过程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恰恰是这些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成功地将曹文轩作品中的人性的美好与真诚凸现出来,使我们从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的斗争中、交织中、较量中发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少年形象,并被这些形象吸引着,也被他们留下的真诚善良、坚韧执着打动着。 在小说中,作家对少年成长历程的准确把握与生动表述,是构成其“成长小说”的另一重要因素。作象对这一复杂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从生理的发育,情感的领悟,到人格的完善,再到精神上的成长,都有细腻的描写与刻画。作家通过对孩子们那一段段真实、美丽,但却艰难的成长历程的关注,将少年身上流动着的独特美感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种变化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动感,而这种青春的美也是人生其它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但它是稍纵即逝且不易把握的,而曹文轩则用他敏锐的感受将这种美丽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少年身体快速成长的印记,是那么地富有朝气与生机,而生理上的变化给少年内心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是那么不安与躁动,也同样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情感世界中包含的温柔,是那么美丽与纯洁:男孩子开始“越来越喜欢看到女孩子”,女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们渴望和异性有更多地接触,甚至对个别人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爱慕。这些最细微的变化以及此中蕴涵着的少年独有的审美表现,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就这么细腻、真切地展现出来。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那些成长中的少年对情感的探索,作家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份朦胧、诚挚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单纯与圣洁。在这里,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恋情,成了诗与童话,没有护忌,没有伤害,没有任何卑俗的念头,只有那充满关爱的帮助,无论是桑桑与纸月,还是林冰与陶卉,或是谢百三与秋,皆是如此。一切爱的故事只是发生在心里,或者说从未开始,甚至可以说只是一种感觉——“一种靠不住却又分明觉得真实的感觉”,而作家也正是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中给我们留下了少年的纯净与真诚。少年对于恋情的理解是单纯的,不成熟的,少年阶段爱情的启蒙也多源于一种对美的审视与追求。无论是纸月、陶卉还是秋,她们都是美的。充满灵性与书卷气的纸月,秀美害羞如小妹妹般的陶卉,一团白色,美若仙子的秋,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正是这种视觉上的美感激活了少年心中爱的萌芽,这种情感或许是不稳定的,但它却让人感到自然、真切与纯净,也正是这充满了激情与梦幻的情感构成了少年情感世界特有的朦胧美,并带领着少年走向成熟。 如果说少年身心的发育是成长的一种外在形式,那么其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则构成了成长的内涵。对于这种成长,作家并没有简单地将结论告诉给读者,而是将“过程”充分凸现出来。孩子们人格完善与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磨练与曲折中完成的。家境的困顿,失去亲人的痛苦,死亡对自身生命的威胁,精神上的失落都构成了少年成长途中的考验。在这种磨砺中少年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并不时地闪现着他们灿烂夺目的人格光辉。《草房子》中的杜小康、细马与桑桑以及《根鸟》中的根鸟就是在这种考验中长大的。不幸与苦难既困扰、折磨着孩子们,但也教养、启示着他们。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残酷与严峻,更体验到了它的丰富与温情。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他们精神上受到了鼓舞,同时也获得与厄运抗争、挑战自我的勇气。他们所有人都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与坚韧的精神,从逆境中勇敢地走了出来,并在苦难中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正视自我,而此时所有的考验也都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力量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