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1)04-0028-06 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活动,曾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形态和宗法制文化的背景之下,其生存方式给文学创作带来极大影响。尽管确有一些妇女在文学创作中发出过自己的人生之怨、不平之鸣,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女性的情感愿望,但从总体上说,由于妇女丧失了人格上的独立,困守于家庭和儒教,其创作在题材、主题、艺术手法乃至文学体裁的运用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就其实质而言,古代妇女文学只能是作为男性文学创作的附庸而存在。迎着20世纪的曙光,真正意义上的、富于人之主体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在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互碰撞、相互融汇的基本态势下成长。它改变了古代妇女文学附属于父权文化、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审美情趣单调的狭隘格局,在为时代和社会进步讴歌的同时,以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丰富的艺术感觉,展示女性经验,表现女性尊严,体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元的艺术审美追求,为整个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一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是在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思想文化革命的历史际遇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近百年的历程异常艰难,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革空前剧烈。也正是这血与火的锻造、磨砺,促使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奋发,为自由解放而斗争。从世纪初开始,追求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作家怀着理性和良知,面对民族危亡、国家战乱和民众苦难,努力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同人民事业联系起来。他们的创作密切关注社会风云,贴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种倾向客观上构成百年来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以文学的形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群体情绪、个人情感,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价值判断,成为包括女作家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作家的自觉追求。中国女性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时代和社会运动结下不解之缘,甚至长期从属于民主的、阶级的社会革命运动。这一特点既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也给它带来某些局限。而从另一角度看,女性文学创作本身即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将女性文学发展置于这一总体格局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到,百年女性文学创作所经历并仍在继续经历着的,从根本上说,同样是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在这之中,传统主题意蕴向现代思想内涵的转换占有重要位置。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尤为鲜明地标示着20世纪女性文学较之旧时代妇女创作所发生的质变。 传统妇女文学的作者,大致由女皇后妃、女官宫娥、名媛闺秀、娼妓婢妾等阶层的女性构成,其作品所包容的生活空间、思维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一般来说比较狭隘。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的创作所表现的,主要是妇女在宫墙、闺阁、庭院等狭小圈子之内的个人情感,如离别之恨、遭弃之怨、寡居之悲、相思之情,以及风花雪月引发的种种思绪等。宇宙在女人心中变得狭小,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可能具有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广的生命意识被扼杀,代之以与身边生活直接相关的个人情感,文学主题显示出很强的私人性与封闭性。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是在社会变革中兴起,在扬弃妇女文学传统的过程中发展的。以世纪初民主革命豪杰、女诗人秋瑾的创作为开端,女性文学活动发生深刻变化。秋瑾的人生虽然短暂,其创作在形式上和语言上与新文学也还有明显距离,但她将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注入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涵显示出时代风云对中国知识女性精神素质、情感结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文学女性的多情善感从此开始包蕴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阔远的人生境界,其创作指向不再囿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而是同时辐射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始趋向博大、深邃。秋瑾的文学实践,为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思想品格的重建以及传统妇女文学向现代女性文学的转换竖起了界石。在她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的女作家及其后继者追随时代,通过自己的文学实绩,进一步拓展了女性文学的创作空间,其表现领域在内宇宙和外宇宙两方面均得到不断扩大和深入开掘。这种进展与20世纪整个文学事业的进程是同一步伐的。 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为人所公认的事实是,很多时候恰恰是女作家的创作率先引导了某一阶段文学潮流的转换或更新。例如现代文学30年间,“五四”时期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30年代初期丁玲告别左翼文坛“革命加恋爱”模式的短篇《水》,以及淞沪战争爆发后葛琴反映中华民族抗战心声的小说《总退却》等,无不领风气之先;又如新时期初年,舒婷为“人”的生命和女性价值讴歌的朦胧诗,刘真、茹志鹃的“反思小说”,80年代中叶刘索拉、残雪等充满现代意识的“先锋文学”,以及稍后方方、池莉等表现平民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的“新写实”小说,再到90年代陈染、林白侧重女性生命体验的创作等。尽管这些创作基于复杂的时代、社会和个人因素,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憾,但只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就不能不承认女性创作者在文学的思想内涵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开拓精神、所取得的建设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