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100多部现代文学史、50多部当代文学史问世。遗憾的是,这些史著多无视现当代人的旧体诗创作(即使有几部史著论及毛泽东及其他革命家的旧体诗作,其侧重点也是在内容而非形式)。 近年来,有关现当代文学史或曰20世纪文学史的写作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藉此机会,笔者以为,在20世纪文学史叙述中,还旧体诗以相应地位,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当然,能否进入文学史,关键的一点是取决于20世纪的旧体诗创作是否有相当规模,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产生了具有相当分量的诗人、诗作。 且不说20世纪初的清末。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白话取代文言,早成定局。在诗歌领域,不受格律、平仄、长短束缚的新体诗亦成为诗坛的主流与正宗。然而,不同于僵死的文言文,鲜有今人去写,回顾“五四”以来,海峡两岸的中华大地上,旧体诗创作不仅从未中断,且就大陆而言,还在抗战时期、“文革”阶段及八九十年代,以不同形式相对活跃过。其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一生作诗70余首,多为旧体。向以小说、剧作著称,力求通俗易懂的老舍,一旦作诗,也喜旧体。还有“五四”时期自由体新诗的杰出代表郭沫若,进入中年后,亦常写旧体诗词。而同以自由体新诗驰名的闻一多则早在1925年就已表达了回归的意愿:“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六载观摩傍九事,吟成
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至于一般诗歌爱好者,习用旧体的也不在少数。只要翻看“文革”10年的知青诗作与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就可明了。 自然,光有一定数量的作者与作品是不够的,关键要看质量。以往,有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旧体诗束缚人的思想,难以反映现当代人的生活。此话不无道理,旧体诗的表现功能确有一定的限定。但也需面对这样的事实:已为我国历代诗人运用了千百年的成熟、完美的旧体诗词形式,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抒情言志、表现自我方面不让新体诗半分,如鲁迅的《自题小像》;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也未见逊色,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更何况,风格、基调多种多样:既有鲁迅的深沉,又有毛泽东的豪放,还有启功的谐谑、钱錘书的博学……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作品,当初写作时,原属作者兴之所至时的自娱和情志郁结时的自遣之作,并非为了发表,故更见其个性、情感的真实。譬如聂绀弩的《散宜生诗》、李锐的《龙胆紫集》和叶昌的《墨痕集》中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处在人生艰难时刻的“血泪凝集所为”(《陈彤诗词三百题之跋》)。 这些作品表明,现代日常语言能够与古典诗词格律相结合,旧体诗词形式能够承载新的生活内容。固然,谨严的格律不易把握,有时会束缚作者飞扬的文思,但事物总要两方面来看,这种格律,适合汉语的特性,为充分体现汉语的音乐美提供了可能。一如闻一多所言:“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了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诗的格律》)为什么当代人或多或少多会背诵几首古诗,除内容的精粹外,其形式上的特点,琅琅上口的节奏,也是重要的原因。 当然,今人所作旧体,时有不合规范之处。但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诗经、唐诗到宋词,原有规范不也突破了许多吗?早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序》就说:“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今人周谷城也表示:“每一首的平仄、韵脚,是否都符合旧诗的要求,我倒不十分计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现象,过去有,今后当更多。”(《诗词小集·前言》)所以,应当允许今人在借旧瓶装新酒时,有所变通。 由于以往的“现代”、“当代”概念都隐含着价值倾向,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的旧体诗没能及时发表,所以出版较早的现当代文学史著对之少有提及或情有可原。但新时期以来,范围广、跨度大的《中国当代诗词选》《20世纪旧体诗词精选》等综览性选集已出版多部;个人的旧体诗集也纷纷面世,如《叶剑英诗词选集》《郁达夫诗词抄》《臧克家旧体诗稿》《槐聚诗存》(钱鍾书)、《启功丛稿·诗词卷》等。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专写旧体诗词的文学社团和专发现当代旧体诗词的刊物。在此情况下,文学史家给予相应的关注,不仅必要,也有可能。 能否这样认为,现当代人写的新体诗、旧体诗,都是构成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可以互补却不能相互替代。在20世纪文学史里给旧体诗一席之地,不仅是尊重文学创作的客观实际;也是对现当代旧体诗具有怎样生命力的学术评估(如其几度活跃的原因及给文坛的启迪,定型化的优势、局限与价值、前景等);而且,还有利于新体诗的发展。毋庸讳言,已经取得不小成绩的白话新诗尚难令人满意,其形式上的不甚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固然,伟人说过,“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毛泽东《致陈毅》)是一种路径;但从伟人及其他众多作者的诗词创作实践看,更多的借鉴旧体诗词的形式,进而探索、发展、完善新体诗歌的形式,是否也可以是一种路径呢? 已经跨入21世纪门坎的我们,须有开阔的视界;凡是发生在20世纪的文学现象,都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有此共识,则旧体诗堂而皇之地进入20世纪文学史的时日,将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