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后人为了纪念、研究鲁迅,先后四次将先生的著作、译注、书信、遗稿等结成《鲁迅全集》出版,包括:复社1938年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十卷本”、1973年本、1981年“十六卷本”三个版本。目前,新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正在筹备酝酿之中,预计将于200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今年9月系先生诞辰120周年,特撰此文表达纪念之情。 一 1974年,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发现的文物汇报展览。展厅中一只柚木书箱引得很多参观者驻足。箱子上面赫然印着“鲁迅全集”、“蔡元培题”几个大字。人们有些不解,什么来头的书箱,竟成了文物? 事情还得从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说起。当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局着眼,为配合其他各解放区,牵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有一套箱装的《鲁迅全集》,因为要行军,带着很不方便,可又舍不得扔掉。只好把盛书的箱子埋在了枣园附近的地下。时隔近20年,埋在地下的这只书箱在1965年被人们挖了出来。封面上蔡元培手书的《鲁迅全集》几个字仍然清晰可辨。1974年,延安革命博物馆的同志将书箱带到北京参展。 这只书箱所套装的《鲁迅全集》就是复社1938年本。 鲁迅生前曾经有意将自己的著作250万字,结成十大本《三十年集》。但是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他的书被禁止出版发行。他的文章,公之于世的大多已经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鲁迅去世后,“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于1937年7月18日在上海成立。蔡元培、宋庆龄分任正、副主席。郭沫若、周扬、夏衍以及美国作家斯诺夫妇等六七十人分别担任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要求出版《鲁迅全集》,委员会也考虑尽快将其付梓。 国民党当局一贯奉行文化封锁政策,当时要想出版《鲁迅全集》必须经过国民党内政部审核批准。1936年11月,许广平就在友人协助下将全集的目录整理好,报送国民党内政部登记审批。等拿到批件已经是次年4月30日了,批件上写道,“……《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及《毁灭》等书三种,于二十三年经中央宣传部委员会函请本部通行查禁各案,所请注册,未便照准……”正式公开出版《鲁迅全集》已经不可能了。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入日寇之手,租界成为孤岛。许广平在租界中的银行里租下了一个保险柜,将鲁迅手稿保存起来。可是形势在恶化,倘日本人闯进租界,这些弥足珍贵的手稿将毁于一旦,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的所有人士将无颜面对整个民族。纪念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只有尽早将全集刊行于世,才能彻底地保全鲁迅留下的精神财富。 当时,《RAD STAR OVER CHINA》(译作《红星照耀中国》)刚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作者埃德加·斯诺正好在上海。胡愈之在作者处见到该书后,大为感动。一个美国记者甘冒奇险,突破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北,向世人披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真实现状,实在是难能可贵。这样一部好书应该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 据胡愈之回忆,当时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每星期二都到青年会聚餐、座谈。大家在一起商量,决定集体翻译、出版该书的中译本,为了避人耳目定名为《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1000本,很快就卖光了。等人们知道这是一本介绍延安的书后,便争相购买。仅半年的工夫就再版了好几次,总共销售出去八九万册。当时临时想了个“复社”的名字,就印在了书上,以此名义出版发行。“复社”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出版机构。 纪念委员会的好几位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复社”印刷《西行漫记》的成功经验。他们决定自己来出版全集。 出一部五六百万字的全集,经费是个大问题。据胡仲持回忆,当时“复社”有20名成员,每个成员需要缴纳会费50元,总计1000元。这1000元便成为出版全集的启动资金。按照成本核算,这部全集至少要卖到20元一套才能保本儿。但是,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的人民,哪里买得起呢。有人建议,将价格定为8元一套。销售问题解决了,如何收回成本却令人头疼。又有人建议,再出一种精装纪念本,用一个精致的柚木箱子包装,箱子盖上刻上“鲁迅全集”、“蔡元培题”字样,定价100元。精装本的成本在二三十元左右,这样就可以弥补普及本的损失了。精装本在上海的市场有限,很多人就到内地去预售。 胡愈之起身赶到香港,拜访了宋庆龄、蔡元培两先生。征得他们同意后,发行了预约券和《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主席蔡元培、副主席宋庆龄为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的通函》以及《鲁迅全集募集纪念本定户启事》。并请蔡元培为全集题写书名。 预售券和广告印好后,胡愈之先在香港进行预售。后去广州、武汉等地发售。王纪元负责在南洋发售预售券,巴金、茅盾负责华南地区的发行,陶行知在美国进行推广宣传。每到一地,他们便邀请开明人士、思想进步的资本家乃至国民党要人进行座谈,请他们购买预售券。胡愈之回忆,他从香港经广州回到武汉时,已经卖出了近百套全集。就这样,“复社”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筹集到了三四万元资金。资金到位后,上海方面立即购买纸张开机印刷,书很快就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