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也是消费品,海岩的小说正是集侦破和言情小说长处于一身的娱乐兼情感消费品。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刑事案件,使读者在远离日常生活的空间里为悬念迭起、险象环生的情节吸引,在正邪势力的斗智斗勇中获得阅读快感;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让读者在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中得以片刻浪漫纯真与理想的享受和感动,甚至在情感受到极大震撼的同时,在情与理、正与邪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思考。正因为多方面的满足了读者的娱乐和情感消费,海岩的小说才能在八十年代以《便衣警察》红极一时,在文学并不景气的今天同样大行其道。海岩小说之所以笑傲于市场,大致靠这样几件秘密武器。 理想性。 海岩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实际是理想性。这理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真善美,是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具体来说就是对正义的坚持,对人道的关注,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把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这主要体现在初期的《便衣警察》、《死于青春》之中;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纯真爱情的坚守,认为爱情源于两人的相互爱慕、尊重和欣赏,与金钱、地位没有关系,这在近期的小说中更为明显。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主人公都不畏艰辛困苦,坚守理想,显现出浓郁的理想性和浪漫情怀,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理想性主要是借助于理想化了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人都有理想,但是在生活的磨砺中,会慢慢的坠入现实的层面,越来越老于世故,所以与理想紧密相伴的是青春,海岩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俊秀、纯真、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他们自身就是理想化了的产物。初期和近期人物可以分别以周志明和杨瑞为代表,他们也是海岩小说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周志明和杨瑞的性格特点不太一样:周志明内向、沉稳、腼腆,内秀,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意志顽强,如果说最初还有些稚嫩,但在现实的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是比较传统、具有儒家入世精神的男性形象;杨瑞则带有更多的当代青年的特点:思想自由、开放,强调自我感受,喜欢玩乐,事业心则不明显,对生活的态度近于游戏。但是在他爱上安心,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遭遇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变化,由上面所说的嬉皮士变成了勤恳、务实、平和的青年,越来越接近于周志明,或者说他们在骨子里原来就是近似的,对自己的追求都坚贞不渝、至死不悔。之所以说这两个人物塑造得最好,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是立体的多面的,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有发展、变化,而且真实可信。肖童塑造的也不错,他纯洁、追求理想,近似于杨瑞,但是杨瑞成熟起来了,而肖童没有,他始终像一个孩子,一个受了委屈的被动的孩子——生活的主动还是被动,是检验一个人成熟的重要尺度,所以在肖童那里,心理的细微变化表现得很好,但是若论性格的丰富和发展,还是逊于杨瑞。其他人物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吴晓的性格就看不出什么变化来,即使有变化,作者展现的也不是很充分。倒是吕月月的性格比较复杂,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冒险的经历把她内心隐藏的虚荣连同浪漫一起突现出来了——她原本就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而更接近于传奇故事中不幸的女主角。或许这也就是她应得的定位。 理想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变化。初期小说的主人公在动荡时代的感受是深刻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孝是沉重的。他们思考的不仅是个人的安危、得失,更多的是考虑这个时代、社会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在思索的问题,带有普遍意义,所以从广义上说他们追求的是真善美。近期作品的主人公也并不是意识不到现实社会的问题,但是立场已经从兼济天下退让到了独善其身——对社会问题承认、接受,只是在个人的问题上——突出表现为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坚持,连正义在这时也不像以往那样有力量——想想林星和吴晓的行为,他们对于罪行始终持一种反对然而默认的态度,和周志明的执着成鲜明对比。肖童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毒贩打交道,他为的是什么呢?是欧庆春的爱情,虽然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给了他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玉观音》中的安心同样如此。《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在内涵上是最薄弱的,内容上尽管仍然有强烈的推向极致的情感和浓描重写的悲剧故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似乎在向读者叙说什么,但是仔细想想,它在说什么呢?好像有,实际却是苍白的、无力,是其一再强调的爱情吗?缺乏头脑的林星的行为哪里能看到为爱的付出?不成熟的吴晓的幼稚爱情又能说明什么呢?它还停留在生活表面,没有展示更深的人性内涵,与初期作品相比,整体来说缺少一种精神境界,和近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缺乏一种说服力和感召力。 推向极致、给人强烈冲击的情感。 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是海岩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但是描写爱情的小说比比皆是,海岩凭借什么使他的爱情别具一格呢? 那就是将各种情感,尤其是爱情推向极致,要么生死,要么离合,界限清楚,不存在中间状态。从小说来看,海岩显然不喜欢中间化的东西,不欣赏中间化的状态,爱情故事中常见的那种若即若离、欲散还合模式,在这里很难找到。或者说,海岩是一个爱憎鲜明的人,喜欢一切明朗、鲜明、突出,而且强烈。他将爱情置于各种考验之下——众叛亲离的压力、和毒贩打交道的危险、父爱与情爱的选择、可怕的疾病、贫穷、猜忌——在这所有的考验之中,海岩最为常用的就是生与死的抉择,道德和情感的较量,而且是把人逼到死角,再也没有一些回缓的余地,要么生,要么死,要么聚,要么散,而且必然是两难选择:欧庆春必须执行公务,只能眼睁睁看着肖童冒险,直至死亡;吴晓一边是挚爱的老父,唯一的亲人,一边是此生的至爱,中间还夹杂着正义与邪恶,道德与亲情;安心则既难以割舍对杨瑞的爱情,又不能坦然面对死去的铁军和儿子小熊,她的内心同样煎熬在痛苦的烈焰之中。由此可见,海岩不仅喜欢鲜明的,而且喜欢把美好的东西上的面纱毫不留情的扯去,露出现实最狰狞的面目,让那些理想化的人物在其中痛不欲生,要么熬过苦难,获得成熟,要么放弃两难选择迎接死亡。这些都是那些浪漫主义小说家所不能给予读者的。所以在这里,读者的情感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并被种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激起思考。读过小说之后,细节可能淡忘,但是这种强烈的震撼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