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03-0133-06 一 《李自成》第一至第五卷终于全部出版了,作者姚雪垠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对姚雪垠其人其文进行“盖棺论定”,可谓正得其时。 我们还是先看一位评论家对《李自成》的评论。他首先肯定,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写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的真正面貌,各个不同阶级、阶层代表人物的本质,从他们的生活到精神状态,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李自成》中,大的故事情节和小的艺术细节都很逼真,而实际出于虚构。情节和细节虽是虚构,但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是合情合理的,使读者能够信服”。作品所“探索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即根本的问题是历史的具体条件,历史的典型环境,个人在其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借以形成的性格”,[1]他甚至如此极力地推崇:“《李自成》是反映历史,但它是有计划、有目的创作的。它是封建社会后期一部百科全书。”[2] 为了强调姚雪垠的“开创性”贡献,这位评论家对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名著进行了比较。在他的眼里,“《三国演义》写了大起大落的故事,但没有写生活。《红楼梦》写了生活,但基本上局限于贾府圈子,朝廷大事和元妃的宫中生活不敢写,怕触文网。农村生活只写了乌进孝交租的事,没有正面写农村。刘姥姥同女婿所住的村庄,也就是巧姐避难的地方,没有具体描写。”中国的长篇小说名著不行,现代小说也不行,“有人说第二卷不如第一卷,茅盾同志对这种说法感到很惊奇。其实,也不奇怪,除因为第二卷某些方面尚需要在艺术上进行锤炼外,大概也因为新文学运动数十年来我国的长篇小说在故事进程上大多是单线发展。许多人看惯了这种单线结构,反而对《李自成》这样复杂的结构感到不习惯”,他甚至断言:“这种将历史场面铺得很开的写法,中国现代小说中没有”!没有办法,既然中国传统文学是这样地不争气,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技巧手法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又是如此地不行,我们只有再去向西方长篇小说寻找借鉴。但这位评论家又告诉我们,同样是描写普通下层民众起义的作品,西方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斯》是沿着一个人写的,英雄与美女的情调太浓。奴隶决斗的场面写得很好,但斯巴达克斯离开军队,跑到情妇家里去住了很久,这一部分是败笔。艾芙姬妣这个妓女在小说中也显得比重太大,主要故事反而没有充分展开”。于是,只有“《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企图通过明末农民起义这条主线,写出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反映当时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不同地位和不同行业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百科全书’”[3]。 总之,中国传统长篇小说有着诸多缺陷,难以供人效法,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中,被人们视为主要成就所在的长篇小说,只有“单线发展”的一种结构模式,难以适应中国文学发展和多样化需要。他甚至认为:“五四以后,长篇历史小说几乎是空白!”[3]幸好,有姚雪垠的《李自成》来填补中国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才为中国几千年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这位把《李自成》推崇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百科全书”的“评论家”是谁?如果不来个“脑筋急转弯”,大家恐怕很难回答出:这就是《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自己!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再重温一下有关长篇小说的基本知识。中国古典长篇的代表作《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虽然各有其描写对象的偏重,各体现着其壮美或柔美的美学特色,但都绝不是像姚雪垠所感觉到的那样单纯,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描写,都能够体现出大处见精神、细微处显真实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功力,都能够从对人生的表现中体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否则又何以被认为“名篇”?“红学”、“三国学”、“水浒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学术研究发展盛况,至今不衰,可以佐证!五四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绝非如姚雪垠所说的是“空白”。30年代李劼人的“辛亥革命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作为“超长篇”的“大河小说”,就是标准的“将历史场面铺得很开的写法”的历史题材小说;于之大致同时的陕西作家李建候(即毛泽东曾提到过的著名开明士绅李鼎铭的侄子),30年代曾经以李自成题材写过《永昌演义》(“永昌”为李自成建“大顺国”的年号),这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再说“结构”问题,茅盾的《子夜》虽然是以吴孙甫为中心人物,但其小说的“三条线、四个面”结构方式,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而茅盾的大型长篇《蚀》三部曲,绝对就是姚雪垠当时尚未能“开辟”的多条矛盾线索并行发展的结构方式的体现。此外,巴金的《灭亡》、《新生》和“抗战三部曲”、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也都绝不是“沿着一个人写的”结构。这些长篇小说早以“填补”了姚雪垠后来才“开辟”的结构方式“空白”,并且被人们所公认。姚雪垠自诩其《李自成》表现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代表人物的本质,从他们的生活到精神状态,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反映当时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不同地位和不同行业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实际上正是他对以上作家技巧手法的模仿。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自诩为在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是“专家”的姚老雪垠先生大脑中的基本知识一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