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1)02-0072-07 一、一个奇怪的问题 在90年代的学术界,鲁迅是一个几次被提出来的重要话题。21世纪的现代文学研究不可以回避这些问题。 鲁迅是杰出的、优秀的,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上有很重要的影响。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同时他的影响又是与毛泽东的评价有很大关系。很难设想,假如没有毛泽东的评价,鲁迅会是个什么样,所以,对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进一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毛泽东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这还不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吗?毛泽东对于鲁迅的评价,再清楚不过了,连中学生和初次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能说个大概,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是这样被提出来的:笔者应约写一篇鲁迅与21世纪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对于90年代后期不断出现的青年作家对于鲁迅的妄评发表看法,认为他们对于鲁迅还不到一知半解的程度,轻率开口,不过为吸引学术界注意罢了。可是我又想,自己对于鲁迅不也是知之不多吗?比较起我的学兄王富仁、钱理群、汪晖等,我能说自己不是比较浅薄的吗?更不用说与前辈唐韬、王瑶、李何林、陈涌等先生去比较了。可是,自己不也在随时发表对于鲁迅的看法吗? 把眼光再放开一点,我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于鲁迅最重要的评论是由他老人家作出的,而且是“定论”。此时我特别想知道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鲁迅作品。查阅了一些文献之后,了解到毛泽东对于鲁迅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专论”《毛泽东论鲁迅》(发表在胡风在武汉主编的《七月》1938年第10期),是在延安陕北公学1937年10月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的讲演,是一篇非常重要的鲁迅论,是中共领导人继1933年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之后的又一篇重要文献。毛泽东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概括了鲁迅的特点,说他不只是文学家,而且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党外布尔什维克。毛泽东说,这三个特点构成了“鲁迅精神”,毛泽东由此进一步指出了鲁迅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但是,在这篇专论里,毛泽东只引用了鲁迅三篇文章:一篇是《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篇是写给萧军的信(写于1934年11月17日,发表于1936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作家》月刊),一篇是《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写于1936年6月,发表于1937年7月《文学丛报》第4期)。 1938年8月,最早的《鲁迅全集》(共20卷)在上海出版之后,毛泽东得到一套编号为58的“纪念本”,从此,这套书便摆在了毛泽东案头。因此,在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毛泽东读过更多、可以说更系统地读过鲁迅。从《新民主主义论》看,毛泽东更多地注意的当然是鲁迅后期杂文。毛泽东说鲁迅正是在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继1937年鲁迅为急先锋、布尔什维克之后,又在这里称他为旗手、主将、方向、思想家、革命家、民族英雄。 所有这些评价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若要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回答必定说就是这些意思,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可是,当继续阅读毛泽东论鲁迅的文献资料,当读到毛泽东后来在文化革命中说鲁迅要是不死,大约会做个文联主席,之前他还在1957年春天动员人民起来鸣放提意见时,说“每个省都要培养个把鲁迅”时,我真的被震惊了:一个现代中国的圣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民族解放的急先锋,一位旗手、主将、方向、思想家、革命家,原来只是个文联主席,而且每个省都可以培养个把个?这与我头脑中的想法太差远了。因此,我很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一个不合逻辑的问题:在毛泽东这些论述鲁迅文字的下面,毛泽东对鲁迅到底是怎样想的,毛泽东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 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说毛泽东口是心非,说违心话;我只是想说,对于毛泽东的经典论述,是不可以用“直接阅读”的方法去阅读的,直接阅读难以读懂。 二、症候分析之用于理论著作 我在过去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已经使用过症候分析。在这里,将把症候分析用于理论著作。 在拙著《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里,对于15部经典性的现代文学作品作了症候式分析。著名学者尹鸿教授在论及这些分析时指出:症候分析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他还指出,症候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越过表层、外层空间,通往作家心里、文本结构的深层空间,以重新解释作品中某些悖逆、含混的类似症候表现的疑团,重新阐释作品的意义。 对于文学作品所用症候分析直接来自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说精神分析以症候为起点,他仔细研究与某些经典艺术形象有关的疑团,并且提醒说,这些疑团就掩盖着对理解这些艺术品来说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东西。他的主要做法是,从艺术家的意图入手,来考察作品,往往是将各种细枝末节的表象联系起来,从中分析出艺术家创作的深层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