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点推出十部优秀文学作品。这十部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一个艺术系列,它们有着内在精神的联系。 党史系列的创作,和我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百年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那一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眼光,同时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新的文学创造。长篇小说《日出东方》、长诗《东方神话》和报告文学《协商建国》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而另两部歌颂人民革命和他们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作品《英雄无语》、《我在天堂等你》,则进一步把历史与现实联结了起来,具有一种新的拓展的意义。 十部重点推出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欧战军与白雪梅(《我在天堂等你》)、史天雄(《英雄时代》)、李东方、贺家国(《至高利益》)、方雨林(《大雪无痕》)、孙浩、田茂林(《好爹好娘》)等,他们各有风采,都是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英雄人物。而另一些英雄,如《英雄无语》中的奶奶和爷爷,《智慧风暴》中的科教界知识分子王选,乃至《英雄时代》中创立了下岗一元店的毛小妹,他们与我们普通人有着更多的日常的联系,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又可以认为是文学画廊中崭新的创造。 “颂歌”的涵义和拓展 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歌颂”的时代。单纯而又热情的歌颂,到七十年代末便转化为对于“自我”的重新发现。诗风也为之一变。 张庞、卜宝玉的政治抒情诗《东方神话》也是颂歌。它以铿锵的音律,真挚的情感,抒写了党建立以来八十年的奋斗,八十年的辉煌,大气磅礴,落笔惊风,继承了以往政治抒情诗的阳刚之气和豪情胜慨,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颂歌”的涵义并不就是简单的“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万多行的长诗从“吟哦曙光”到“远方的梦”,它形成了十五个诗化的命题,既有浩荡激越的铺张排比,又有起伏跌宕的意象对比,有胜利也有曲折,有辉煌历程也有“苦涩岁月”;它有了真正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这才构成了对一个伟大的、经历了挫折的考验又不断走向成熟的党的深情的歌颂。《东方神话》从一个现代抒情主人公的地位,拉近了历史与现代读者的距离,形成了一种召唤结构,重温信仰和理想,又包含着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在这首长诗中,历史与现实的交流是作品中最富思想内涵和艺术光彩的地方。驻足在毛岸英年轻的画像前,那喷薄而出的诗情和联想,对于南京大屠杀那独具个人色彩的感受与思索,都感人肺腑。还有,诗中写道:“从一名战士我长为英雄/需要经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而由一名英雄蜕变的罪犯/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放纵。”这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几乎可以成为警句。 对“颂歌”作扩大的理解,它还可以包括叙事作品中黄亚洲的长篇小说《日出东方》。《日出东方》以翔实的史料,深入的开掘,形象地再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的描绘而言,历史最有价值的部分总是能与现实交流的部分,能为现实提供智慧和价值的部分,能启示现代人生的部分。在上个世纪的各种思想、主义风云激荡、相互撞击的时候,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和人民解放,荜路蓝缕,探求革命的真理,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它生动而又传神地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的形象,着力描写他们在寻找救国之路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精神,更是具有思想和艺术的感召力量。 另外,郝在今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协商建国》也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历史线索,写出了在国际国内复杂的背景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酝酿、筹备召开的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和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依据。 新时代的英雄观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时代的英雄,每一个时代也都有着自己时代的英雄观念。英雄的崇高品格、奋斗精神与感召力量,是一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部献礼重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方雨林、李东方、田茂林等都是英雄。他们的铮铮风骨、浩然正气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时代推出英雄,英雄人物也随着时代一起成长。在《英雄时代》中,史天雄与陆承伟似乎都是支撑起这一时代的风云人物。陆承伟凭借其特殊的背景无往而不利,他认为“金钱”要在这一时代取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与统治权,然而在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史天雄的精神交锋中,他始终处在劣势。相反,为了克服改革所面临的暂时困难,放弃了中央机关干部的岗位,下岗与基层职工共同奋斗的史天雄才是真正的英雄。不仅如此,那当年曾献出二十万元遗产,如今又为国分忧创立了“都得利”连锁店的金月兰和下岗一元店的毛小妹,也是我们时代推出的英雄人物。文学要塑造新的英雄形象,它也反映了作家的艺术眼光和艺术创造力。报告文学《智慧风暴》所塑造的在高科技竞争时代,中关村信息科学家王选的形象,又是一个独特的创造。王选七次人生的选择,留下了与我们时代一同成长的英雄的足迹。 发现英雄与塑造英雄,是艺术创作中一个相互统一的过程。裘山山在《我在天堂等你》中说道:“苦难”不像名利和金钱,它不能选择,不能拒绝,面对“苦难”,我们“不是应该如此,而是必须如此。”它通过母亲的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批进藏女兵的感人故事,沟通了在生存和观念上有巨大落差的两代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