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0)06-0103-06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至少有三方面的作品比较多地涉及到日本题材,也程度不同地塑造了一些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日本人形象。一是20年代的留日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人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二是30年代东北沦陷区作家,如萧红、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三是三四十年代抗日时期所涌现出的大批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作品。三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提供了影响至深、特点各异的跨文化信息。第一类作家的作品,由于出自一些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作家之手,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结构、风土人情、教育体制、自然景观等各方面的内容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日本女子形象系列,可以讲,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般民众有关女性的价值取向上看到这方面的痕迹。本文集中考察第一类作家的作品。其余几类作家的作品以后另行论述。 一、樱花情结 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如同处女红的颜色一样,在20年代的中国,让许多有志青年,陷入一种虚幻的遐想。在这股浩浩荡荡的留日大潮中,人们不难发现日后成为中国新文学巨匠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身影。细心的的读者也不难发现,这些作家,尤其是郭沫若、郁达夫的众多诗歌、小说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恰恰是那些描写留日生活的文字。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小说《残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风铃》,以及张资平的《一班冗员的生活》等等,都是以这个樱花之国为背景的感人力作。 黄叶初的短篇小说《恋爱初期的失败者》,形象地说出了作品中主人公那时的心境。 无独有偶,张定璜的小说《路上》也描述了作品中主人公类似的梦想,只不过,这样的梦想在主人公再回首的追忆里渗透了无限苍凉的气息: 八年了,差不多同样的船八年前曾经装载一个天真的纯洁的少女在这个烟波浩荡的海上,遥望着无限的幸福,向东方驶去[1]。 然而,现实毕竟与梦幻有非常大的距离。留日之前想象中的扶桑之国,多了一层玫瑰般的色彩,风景无限美好。留日之后,亲自观察到、体验到,并饱尝其酸甜苦辣的日本,在这时的众多作家的作品里,却变成了一个轻视中国、人欲横飞、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风花雪月、山川草木,以樱花为其象征的日本自然风光,这时又成了中国留学生逃避冷酷的现实社会,寻求一丝生命慰藉的避难所。我们的诗人、作家,经常徜徉其中,并把这种没有国籍意识,没有种族歧视,对谁都一视同仁的自然之母尊为生命的神龛、灵感的源泉。同时,自然与社会的这种差异,也使得留学生们被侮辱、被损害的心灵世界能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否则,很难想象这些留学生能完成他们的学业。也很难想象像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这样极度敏感、脆弱的作家,能存活其自然和艺术的生命。 郭沫若是这样来描述樱花的: 我们在春季的晴天试走到郊野外来,氤氲的晴霭在空中晕着粉红的颜色,就好像新入浴后的处女的肌肤,上天下地一切存在都好像中了酒一般,一切都在爱欲中燃烧,一切都在喘息。宇宙就是一幅最大的画。青春的血液还在血管中鼎沸的人,怕不会以我这句话为过分罢。况且在日本的春天,樱花正是浓开的时候,最是使人销魂,而我又独在这时候遇着了她。[2](p215) 从作者的作品里不难看出,自然的描摹与社会的写真,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笔触,流露的是完全不同的情绪。我们的诗人诅咒日本社会,但他深爱着这里的大自然。 在个人气质上与上述感伤型作家迥然不同的鲁迅,在有名的短篇小说《藤野先生》一文里,描写日本的标志性国花樱花时,却少了一份烂漫,多了一份无奈: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3]。 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同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作家——郁达夫。正如作家本人的个性是那样伤感、变幻无常一样,遇着痛心之事的时候,他笔下的岛国风景浓重地涂上了苍凉、悲观的色调: 雪瑚的东京,比平时更添了几分生气。从富士山顶上吹下来的微风,总凉不了满都男女的白热的心肠。一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动的那颗明星出现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铺,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竭力的想多吸收几个顾客,好添这些年中的利泽,这正是贫儿富主,一样多忙的时候。这也是逐客离人,无穷伤感的时候。[4](P1) 郭沫若以其历史学者的知识储备,从当时的博多湾去探寻其独有的历史事变,反映了作家在感知樱花之国的壮丽山河时具有的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在《今津纪游》中,作者这样写道: 邮片已写满了,在那平如明镜的海上,元舰四千艘,元军十万余人,竟会于一夜之间,突然为暴风所淹没,不可抗的终是自然之伟力了。[5] 总而言之,樱花也好,富士山也好,博多湾也好,所有这些天籁的成分,已经不是一处处纯粹客观的自然存在,而是这些作家主观移情之后,洋溢着他们自己人格精神的大自然形态。在这里,自然界的一山一水,都成了作家心境的写照和象征。换句话说,是一种符号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上述作家在描述同一自然风景时传达出的不同情绪,给读者留下的不同感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民族与国家 留日生活,备尝艰辛。20世纪2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很快将这样一个历史简短、传统上十分落后的岛国推向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距,给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以极大的震撼。同时,日本自身经济的成功也在这个岛国培植了一股轻视中国、憎恶华人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