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2001)01-0063-06 一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1949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不但影响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文学自身从组织形式到活动方式、从指导思想到理论原则,乃至从创作方法到艺术风格,也与前此时期完全不同。尤其是在这个阶段上,出现了统一的作家组织,和带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文学体制,以及“有计划、按比例”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方式,文学开始接受统一的意识形态规范,遵从统一的理论原则,奉行统一的创作方法,追求统一的时代风格,如此等等。这些方面的表现,都使得这一阶段的文学与20世纪前此各阶段的文学呈现出巨大的历史反差。虽然这种“统一”的文学历史在这一阶段上,也发生了例如“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那样的变化,但就其内在规定和一些基本形态而言,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即使是发生了变化的那一部分,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当代文学这一历史阶段来说,也只是增加了它的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并未改变这一阶段文学历史的特殊性质。正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性,所以如何对它作出恰当的历史阐释,并以之为依据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给它一个恰当的历史定位,长期以来,也就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 众所周知,对这一阶段文学历史的阐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取一种单纯的政治视角,这种单纯的政治视角的特点,是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把当代文学看作是当代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一方面通过这种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追溯文学的形象世界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识之所由来,另一方面又根据文学的形象世界所表达的思想意识的普遍性和深刻性程度,判定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单纯从政治视角出发的阐释角度,又常常被纳入到一个时期国家机器的运作程序之中,作为这一时期党所领导的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对文学活动的阐释,来印证国家机器运作的效能和党的文化政策正误与否。这种本质化和政治化的文学阐释甚至通过一些官方文本(例如有关文学问题的方针政策和一些领导人对文学问题发表的讲话)和半官方文本(例如历次文代会的主体报告和文学机构对文学活动所作的其他形式的总结和评价),影响到这期间的文学史叙事和文学史建构,以至于在今天通行的当代文学史中,仍然沿袭的是这种本质化和政治化的阐释所规定的叙述框架,所选择的叙述对象,乃至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单纯从政治视角出发的阐释方式所造成的一个有害的结果,是把文学史变成了政治史的附庸,变成了文化史的注脚,却忽略了文学的历史阐释必须有真正属于文学自身的独特视角。 对这一阶段文学历史的这种本质化和政治化的阐释,直到80年代中期20世纪文学的整体研究观念的提出,才有所改变。这一整体研究的观念力求从走向世界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找到一种贯穿始终的某些内在的文学因素,例如“以‘改造民族灵魂’为总主题”,“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等,以便说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有机性,为20世纪中国文学构造成一个新的整体研究的文学史框架。这种整体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一方面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割裂状态,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所作的历史阐释,却仍然囿于某种单一的角度(例如上述“改造国民灵魂”的角度、“悲凉”的美感的角度等)。这样,某些适宜于这种阐释角度的文学对象和文学时期,就被凸现于文学历史的前台,否则,则隐没于文学历史的深处,或被这种单一的阐释视角所肢解。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当代文学在这一整体的研究方法中,所遭遇的就是这一种阐释的命运。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阐释,还有诸如“庙堂”、“广场”、“民间”鼎足三分和“共名”与“无名”二元对立的框架,大体都未走出上述整体观照下的单一视角,因而也就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文学在这种阐释视角中被隐没或被脚解的命运。 把现代性问题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当代文学获得了一个新的阐释角度,这种新的阐释角度,尽管也不能完全解决前此阶段对当代文学阐释的全部局限,但却把握住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向。这种总体趋向是一种被称为现代的(相对于古典的)文学新质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并不受制于某种确定的政治或文化本质,更不是某种政治革命或文化潮流的本质外化。把现状性问题引入文学研究,使文学阐释摆脱了前此时期流行的政治或文化本质论的控制,给文学研究预设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90年代以来,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同时也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为对一些具体的文学对象和文学史现象的现代性阐释,更重要的是,当代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从整体上进入了现代性研究的视野,吸引了人们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目光。毫无疑问,当代文学研究将因此而别开一个新的生面,当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联系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也将因此而得到新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