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0)03-0017-05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女作家对社会上和文学创作中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的持续深化,到了90年代,终于出现了明确标榜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潮流,它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女性主义批评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其代表性的作家、批评家有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斯妤、海男、虹影、孟悦、戴锦华、王绯、林丹娅、陈惠芬、刘慧英等。如果说女性主义因为它的激进(或偏激)而多少使人有些生畏的话,那么这些女作家、女批评家的创作和批评实践则起到了联合起女性写作的纽结作用,它们营构出浓馥的女性主义的氛围和语境,尽可把张洁、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蒋子丹、迟子建等较为“传统”的作家,和张欣、须兰、孟晖、周洁茹、卫慧、棉棉、戴来等晚出或新锐的作家统摄其中。如果再将伊蕾、翟永明、唐娅萍、张烨等的女性诗歌和王英琦、唐敏、叶梦、周佩红、苏叶等的女性散文囊括进来,那么足能表明,90年代的女作家们,已经在“空白之页”上把自己刻入了历史。对此,有一位研究者这样说:“15年前中国文学批评的语境里,批评家们显然也不知如何对待和评价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做法会是对这些著作的压制和拒绝,它们将因为某种‘美学标准’的原因而不可能放进规范作品从而进入大学的文学课程。这些文本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将因为缄默而至于最终被湮没。”[1]然而,在90年代末新出版的若干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论编著者评价如何,对于女性写作在世纪末的“造山运动”已经不能视而不见了,它在大学的教科书中赫然在目(注:这里包括王庆生主编的教育部重点推荐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如果说在世纪末的众语喧哗声中还有什么“显学”的话,那么女性主义或女性写作(注:在本文中我赋予“女性写作”以特殊的意义,以区别于一般所说的“女性文学”:从创作主体方面说,女性写作必须忠实于女性独有的经验与体验;从作品效果方面说,女性写作包含着对男权中心主义文化的解构和颠覆。)当属其中之一。 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的传入是80年代初的事。研究界一般认为朱虹在1981年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2]最早向国内介绍了女性主义。198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的《美国当代文学》(王逢振译)有《美国当代女性文学》专章,这大约是较早译介进来的西方学者关于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专论。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早期女性主义者的专著。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罗里·赖安等编著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该书设专章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使国内读者初识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面貌。稍后又有其他出版社出版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等女性主义的经典著述。国内学者介绍评述西方女性主义的论文也逐渐增多。1989年由英国女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翻译过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专集。9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著述大量被翻译过来,辑成各种论文集出版,如《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等;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米利特的《性的政治》也相继出版。从1988年开始,国内批评家在介绍女性主义的同时,也开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研究文学,十年来,这方面的专著近20余部(注: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王绯.《睁着眼睛的梦——中国女性文学书写之召唤》.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云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徐坤描述道:“中国女性在亿万世人瞩目之下经受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女性集体狂欢,中国的女性文学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潮体验’。”[3]与此前后,在许多女作家提供的文本中,女性主义也从潜隐的话语转变为公开谈论的话题。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等都不讳言女性主义对自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女性主义已经成为引导一批女作家从事写作的自觉意识,从而具备了文学思潮的意味,其创作方面的代表就是新女性小说。